现场直击:“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之“科学仪器篇”

[2011/3/14]

  由科学技术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总装备部牵头,会同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等共同主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于2010年3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展览集中展出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具有重大创新与突破且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如神舟七号返回舱、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模型、探月工程三期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样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高速列车取得的十大关键技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郭守敬望远镜(LAMOST)、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上海光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仪器信息网编辑人员现把现场参观到的与科学仪器相关的科技成果择录如下。

  据悉,此次展览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为主题,围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展开,展览面积16500平方米,共分为6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展览单元和4个虚拟单元,参展项目约600项,展板约650块、参展实物近1000件、模型150余件,此外还有电动汽车试乘试驾、南极视频通话等互动系统70余项,全面展示了我国“十一五”期间在航空、造船、装备制造、汽车、生物科技、海洋科学、空间科学、半导体照明等诸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展览期间,还将举行“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和推介会,重点推介节能减排、农业科技、生物医药三个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并将举行“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公开交易新闻发布会等。

  自主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资源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成果问世,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影响显著增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振兴。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究与发展人员数跃居世界第1位,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跃居世界第1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2位,国际科技论文数跃居世界第2位,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跃居世界第3位,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4位,研究与发展经费跃居世界第3位。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期间,围绕能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人口与健康等重点领域,通过组织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新产品等国家科技计划,我国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同时,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部署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在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先进能源、海洋等10个领域,攻占了一批前沿技术制高点,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支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此外,我国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并在科技工作方面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大中央财政的引导支持,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十一五”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顺利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以及科技中介服务五大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协调推进、有效互动的良好局面。

  国家技术创兴工程深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组织模式,创新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面向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知识创新工程”完成三期试点,初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大学机构布局更加合理,社会公益科研院所支持度加大,国家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形成,结合各地优势和特点,布局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如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紧密合作,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全面启动军民通用技术标准研究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全国203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近8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