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食品新国标制定不透明引来公众标准焦虑
[2011/12/9]
速冻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之争、大企业“绑架”乳品新国标之争……2011中国食品行业的新国标制定,在质疑和争议中前行。
新标准“进步”还是“退步”,制定门槛应该“就高”还是“顾低”,标准是否被大企业“绑架”?
专家指出,新国标制定过程不透明,是让公众产生疑惑的根本原因,化解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必须从标准制定程序、原则入手。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制度和程序,确保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的公开透明,这也是明年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的重点之一。
疑惑一·“进退”之争
标准降低新国标“开倒车”?
今年以来,食品国家标准引发的争议屡见不鲜。在诸多知名品牌速冻水饺陷落“金黄色葡萄球菌门”后,新版速冻面米制品国标中将这一项目从“不得检出”改成“限量检出”,让众多消费者质疑标准“开倒车”。
乳制品新国标更受人关注。生乳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由旧版国标中的2.95%降到了2.8%,每毫升中菌落总数标准也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
“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标准应该不断提高,怎能‘倒退’呢?我感到很迷惑也不能接受。”上海消费者黄小姐的疑惑,也正是大多消费者的不解。
●回应
新国标“退步”结论肯定不对
卫生部回应,与过去的标准相比,新国标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以及标准的强制性,其中对“百姓餐桌”上可见产品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无一例外,标准只高不低,不可能“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认为,说新国标“退步”的结论肯定不对。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倒退多年去看国际上也是“不得检出”的标准;随着量化检测技术的进步,分段限量指标才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例如美国在其食品微生物限量规定中就明确了金球菌存在的数量等条件。
再以生乳国标为例,陈君石指出,旧国标中菌落总数从低于50万到低于400万共分四个等级,用新标准去衡量旧标准中的最低点是不科学的;而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含量,不影响消费者食用的液态奶和奶粉里面的蛋白质含量,后两项的标准并没有改变。
而且,生乳新国标中还增加了很多新的重要检测项目,如是否违法添加的指标“冰点”等。
●存在问题
指标“内外有别”增加公众疑惑
但不得不承认,一些指标存在“内外有别”的落差,客观上增加了公众的疑惑。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泰廙说,此前我国大部分卫生标准都是与欧盟接轨,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但由于我国行业集中化程度不高等客观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很多新国标比照美国制定,相对宽泛一些,但制定原则肯定是在安全的范围内。
专家同时指出,由于我国标准制定主体多元化、更新速度不够快、行业整体水平不高,的确存在部分标准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象。例如衡量奶牛健康的体细胞指标,是国际通行检测要求,但在我国国标中却没有体现。
疑惑二·“门槛”之争
国标制定应“就高不就低”?
标准“门槛”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
不少消费者质疑: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自然标准越“高”越好;但新国标在制定过程中,存在“就低不就高”,涉嫌迁就低水平企业。
●回应
国标应是最低门槛并不是“天花板”
国标制定门槛到底怎么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表示,国标的制定首要是科学合理;其次则是引导行业发展,制定可操作性强、可落实的标准。“如果一个新的国标只能高高在上,没有一个企业能达标,就难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除了国家标准,我国还存在很多的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要鼓励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国标应相当于“最低门槛”,并不是“天花板”。
●存在问题
不思进取大企业将门槛当免死金牌
但不得不承认,国内确有一些“不思进取”的大企业,将国标的“门槛”当成“免死金牌”,这样既不利于行业发展,更容易损害消费者的信心。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指出,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更应该要求自身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高质量,引导行业水平提升,形成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向国家标准转换的机制。
“新国标已完全达到安全的要求,就我国现状而言,最令人担心的是标准能否落实的问题。”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汪国钧指出,我国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特点,生产中过量、违法添加的现象横生,监管成本又很高。“有了国标,如何严格执行,才是真正考验。”
疑惑三·“绑架”之争
大企业是否“绑架”新国标?
在乳品等新国标的制定中,国内几大巨头企业作为制定主体的身影频频进入公众视线,引发了疑惑。
专家透露,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即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等国内几个大企业起草,讨论形成的终审稿中两项关键性标准(即每毫升鲜乳含有的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鲜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克)在最后“被神秘翻盘”,有暗箱操作之嫌,一些舆论质疑新国标被大企业“绑架”。
●回应
起草专家70多位企业代表仅9人
多次参与国标制定的汪国钧表示,首先,制定国标的经费一般由国家承担,不受制于企业;其次,《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标准制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并要求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
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参与标准制定,但绝不可能是主导者,所以不能说企业“绑架”国标。
卫生部表示,食品安全标准出台包括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审评、报批等环节,企业界代表只参与了前两个环节。而且乳品新国标制定过程中,具体起草的专家有70多位,其中企业代表仅9人。
●存在问题
制定过程不透明是公众起疑主因
“但现行卫生部新出台的部分标准中,前言中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却并没有标注,确实容易生误解。”汪国钧坦言。
国家标准是“公器”,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公众普遍信任的严格程序;目前的不透明,是让公众产生疑惑的根本原因,化解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必须从标准制定程序、原则入手。
谁来制定,怎么制定,以什么原则制定等细节应向公众公开并得到认可。
汪国钧也指出,对于现在争议性比较大的国标制定过程,例如生乳国标,应该公布制定的会议纪要。
新华时评
乳业标准老百姓何时不再后知后觉
半年前引发广泛质疑的乳品新国标,近日再次成为舆论焦点。面对“神秘翻盘”“暗箱操作”等焦点问题,尽管卫生部门回应称企业不可能“绑架”标准的制定,但公众的担忧并未因此消失。
近年来由于三聚氰胺等恶劣事件,人们对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原本就岌岌可危。乳品新国标与其说是指标上碰了质量红线,不如说是制定和实施过程碰到了社会信任这个“新门槛”。
如果不是专家的质疑,人们还不会发现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乳品新国标,原来早已在2010年3月公布实施;原本寄予厚望的一个行业规范,至今标准仍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公众的后知后觉,使得“标准之争”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专家的建议、舆论的批评,如果能有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跟进,就能避免公众质疑的“发酵”。但面对几近沸腾的社会争议,半年来人们并未听到相关部门耐心细致的解释,更未看到新国标因此有所改进。
就拿最受猜测的“初稿由几个大企业起草”来说,有关部门起初迟迟不予回应。在企业、专家现身说法的情况下,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定有“内幕”,此时,仅有卫生部门一句“在审评及以后环节,绝对没有企业参与”的表态,显然难以服众。
平心而言,一个行业标准的制定,原本就不是要排斥企业,关键是要向公众说明,这个过程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参与。只要有政府正确把关,企业不仅无法“从中作梗”,反而会成为推动行业标准提高的重要力量。类似猜测,只要能将真实信息予以公布,向百姓予以全面解释,自然会获得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新标准“进步”还是“退步”,制定门槛应该“就高”还是“顾低”,标准是否被大企业“绑架”?
专家指出,新国标制定过程不透明,是让公众产生疑惑的根本原因,化解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必须从标准制定程序、原则入手。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制度和程序,确保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的公开透明,这也是明年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的重点之一。
疑惑一·“进退”之争
标准降低新国标“开倒车”?
今年以来,食品国家标准引发的争议屡见不鲜。在诸多知名品牌速冻水饺陷落“金黄色葡萄球菌门”后,新版速冻面米制品国标中将这一项目从“不得检出”改成“限量检出”,让众多消费者质疑标准“开倒车”。
乳制品新国标更受人关注。生乳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由旧版国标中的2.95%降到了2.8%,每毫升中菌落总数标准也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
“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标准应该不断提高,怎能‘倒退’呢?我感到很迷惑也不能接受。”上海消费者黄小姐的疑惑,也正是大多消费者的不解。
●回应
新国标“退步”结论肯定不对
卫生部回应,与过去的标准相比,新国标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以及标准的强制性,其中对“百姓餐桌”上可见产品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无一例外,标准只高不低,不可能“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认为,说新国标“退步”的结论肯定不对。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倒退多年去看国际上也是“不得检出”的标准;随着量化检测技术的进步,分段限量指标才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例如美国在其食品微生物限量规定中就明确了金球菌存在的数量等条件。
再以生乳国标为例,陈君石指出,旧国标中菌落总数从低于50万到低于400万共分四个等级,用新标准去衡量旧标准中的最低点是不科学的;而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含量,不影响消费者食用的液态奶和奶粉里面的蛋白质含量,后两项的标准并没有改变。
而且,生乳新国标中还增加了很多新的重要检测项目,如是否违法添加的指标“冰点”等。
●存在问题
指标“内外有别”增加公众疑惑
但不得不承认,一些指标存在“内外有别”的落差,客观上增加了公众的疑惑。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泰廙说,此前我国大部分卫生标准都是与欧盟接轨,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但由于我国行业集中化程度不高等客观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很多新国标比照美国制定,相对宽泛一些,但制定原则肯定是在安全的范围内。
专家同时指出,由于我国标准制定主体多元化、更新速度不够快、行业整体水平不高,的确存在部分标准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象。例如衡量奶牛健康的体细胞指标,是国际通行检测要求,但在我国国标中却没有体现。
疑惑二·“门槛”之争
国标制定应“就高不就低”?
标准“门槛”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
不少消费者质疑: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自然标准越“高”越好;但新国标在制定过程中,存在“就低不就高”,涉嫌迁就低水平企业。
●回应
国标应是最低门槛并不是“天花板”
国标制定门槛到底怎么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表示,国标的制定首要是科学合理;其次则是引导行业发展,制定可操作性强、可落实的标准。“如果一个新的国标只能高高在上,没有一个企业能达标,就难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除了国家标准,我国还存在很多的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要鼓励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国标应相当于“最低门槛”,并不是“天花板”。
●存在问题
不思进取大企业将门槛当免死金牌
但不得不承认,国内确有一些“不思进取”的大企业,将国标的“门槛”当成“免死金牌”,这样既不利于行业发展,更容易损害消费者的信心。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指出,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更应该要求自身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高质量,引导行业水平提升,形成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向国家标准转换的机制。
“新国标已完全达到安全的要求,就我国现状而言,最令人担心的是标准能否落实的问题。”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汪国钧指出,我国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特点,生产中过量、违法添加的现象横生,监管成本又很高。“有了国标,如何严格执行,才是真正考验。”
疑惑三·“绑架”之争
大企业是否“绑架”新国标?
在乳品等新国标的制定中,国内几大巨头企业作为制定主体的身影频频进入公众视线,引发了疑惑。
专家透露,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即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等国内几个大企业起草,讨论形成的终审稿中两项关键性标准(即每毫升鲜乳含有的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鲜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克)在最后“被神秘翻盘”,有暗箱操作之嫌,一些舆论质疑新国标被大企业“绑架”。
●回应
起草专家70多位企业代表仅9人
多次参与国标制定的汪国钧表示,首先,制定国标的经费一般由国家承担,不受制于企业;其次,《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标准制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并要求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
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参与标准制定,但绝不可能是主导者,所以不能说企业“绑架”国标。
卫生部表示,食品安全标准出台包括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审评、报批等环节,企业界代表只参与了前两个环节。而且乳品新国标制定过程中,具体起草的专家有70多位,其中企业代表仅9人。
●存在问题
制定过程不透明是公众起疑主因
“但现行卫生部新出台的部分标准中,前言中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却并没有标注,确实容易生误解。”汪国钧坦言。
国家标准是“公器”,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公众普遍信任的严格程序;目前的不透明,是让公众产生疑惑的根本原因,化解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必须从标准制定程序、原则入手。
谁来制定,怎么制定,以什么原则制定等细节应向公众公开并得到认可。
汪国钧也指出,对于现在争议性比较大的国标制定过程,例如生乳国标,应该公布制定的会议纪要。
新华时评
乳业标准老百姓何时不再后知后觉
半年前引发广泛质疑的乳品新国标,近日再次成为舆论焦点。面对“神秘翻盘”“暗箱操作”等焦点问题,尽管卫生部门回应称企业不可能“绑架”标准的制定,但公众的担忧并未因此消失。
近年来由于三聚氰胺等恶劣事件,人们对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原本就岌岌可危。乳品新国标与其说是指标上碰了质量红线,不如说是制定和实施过程碰到了社会信任这个“新门槛”。
如果不是专家的质疑,人们还不会发现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乳品新国标,原来早已在2010年3月公布实施;原本寄予厚望的一个行业规范,至今标准仍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公众的后知后觉,使得“标准之争”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专家的建议、舆论的批评,如果能有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跟进,就能避免公众质疑的“发酵”。但面对几近沸腾的社会争议,半年来人们并未听到相关部门耐心细致的解释,更未看到新国标因此有所改进。
就拿最受猜测的“初稿由几个大企业起草”来说,有关部门起初迟迟不予回应。在企业、专家现身说法的情况下,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定有“内幕”,此时,仅有卫生部门一句“在审评及以后环节,绝对没有企业参与”的表态,显然难以服众。
平心而言,一个行业标准的制定,原本就不是要排斥企业,关键是要向公众说明,这个过程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参与。只要有政府正确把关,企业不仅无法“从中作梗”,反而会成为推动行业标准提高的重要力量。类似猜测,只要能将真实信息予以公布,向百姓予以全面解释,自然会获得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上一篇:仪器仪表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下一篇:国内外科学仪器性能比较调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