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2011年仪器行业热点聚焦之:食品安全
[2011/12/29]
2011年的食品领域并不太平,历经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染色馒头、速冻食品细菌门等等,前有台湾塑化剂风波独领风骚,后有蒙牛致癌门年尾收官。即便卫生部、国家食品药监局、质检总局、环保部、工信部等部门在这一年加大了监管力度,颁布了多项相关政策法规及检测标准,中国的食品安全风暴却从未停歇,一场全民参与的餐桌保卫战旷日持久。
在这场战役的背后,食品龙头企业纷纷陷入信任危机,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屡屡失职,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从未消失。而作为食品检测环节中流砥柱的仪器企业视民生为己任,为红灯频闪的食品安全事件提供了多样化的检测渠道和方法。我们欣慰的看到,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之后,这些世界顶级分析检测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总能在第一时间推出卓越的检测方案。
食品安全事件盘点:
1.事件名称:双汇瘦肉精事件
爆发时间:2011年3月15日
爆发源:盐酸克伦特罗
具体事件:2011年3•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瘦肉精”养猪一事。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但瘦肉精有着较强的毒性,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
2.事件名称:台湾“塑化剂”风波
爆发时间:2011年5月24日
爆发源: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
具体事件: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该“起云剂”已用于部分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
4.事件名称:浙江“问题血燕”事件
爆发时间:2011年8月
爆发源:亚硝酸盐
具体事件:2011年8月,浙工商在流通领域食品质量例行抽检中发现,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严重超标350倍之多,这些血燕产品多从广东、厦门等地进入,主要源自马来西亚等国家。多位燕窝经销商承认,市场上销售的血燕,其实是在加工作坊里,对一些劣质的白燕窝用鸟粪熏制或染色后形成的。
5.事件名称:染色馒头事件
爆发时间:2011年4月初
爆发源:香精,色素
具体事件:2011年4月初,有媒体爆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馒头都是回收馒头中加香精和色素加工而成。
6.事件名称:速冻食品新国标之争
爆发时间:2011年10月19日
爆发源:金黄色葡萄球菌
具体事件:2011年10月19日“思念”三鲜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7日,三全白菜猪肉水饺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17日,湾仔码头上汤小云吞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三大冷冻食品品牌陷“细菌门”。而在随后发行的速冻食品新国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一时间,舆论哗然,民众纷纷质疑新国标降低标准为企业放行。这场新旧国标之争伴随着12月1日速冻食品新国标的正式施行戛然而止,而在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将由不得检出变为限量检出。
7.事件名称:蒙牛纯牛奶致癌门
爆发时间:2012年12月24日
爆发源:黄曲霉毒素
具体事件:国家质检总局12月24日公告称,对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日期(批号)为2011年10月18日的纯牛奶抽查结果显示,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合格。黄曲霉素是一种剧毒物和强致癌物质。中国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合格标准值为小于等于每千克0.5微克,而此次蒙牛牛奶检验结果中,黄曲霉毒素M1实测值为每千克1.2微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随即表示,公司立即对该批次全部产品进行了销毁,并向全国消费者道歉。
2011年食品新政盘点:
1.速冻食品新国际12月21日施行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GB19295-2011),将于2011年12月21日起正式施行。卫生部表示,新标准根据致病菌风险评估结果,调整了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规定,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2.发布《食用盐碘含量》国家标准
2010年10月8日,卫生部发布公告,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标准明确,在食用盐中加入碘强化剂后,食用盐产品(碘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为20mg/kg―30mg/kg。
标准指出,在食用盐中加入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包括碘酸钾、碘化钾和海藻碘。根据《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3号)第二章第八条的规定,应主要使用碘酸钾。
3.将塑化剂列入食品添加剂黑名单
台湾塑化剂风波酿成重大食品安全危机,2011年6月1日,中国卫生部1日晚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意味着塑化剂将作为卫生监管部门今后的监督管理重点之一。卫生部专门为此公布第六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共17种。公告指出,此类物质可能添加在乳化剂类食品添加剂、使用乳化剂的其他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中,并列出检测方法。
4.6月1日起禁止生产含双酚A的奶瓶
含双酚A奶瓶即将走到尽头。六部委日前发出通知,6月1日起,禁止生产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9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双酚A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多种高分子材料的原料,这些高分子材料被广泛用于生产化工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如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之前本报曾连续报道,欧盟认为双酚A在加热时能析出到食物和饮料当中,它可能扰乱人体代谢过程,对婴儿发育、免疫力有影响,甚至致癌。
5.出台《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
为规范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行政许可工作,卫生部组织制定了《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
规定明确,申请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单位或个人(以下称申请人)应当向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提交申报资料以及必要的样品。同时,填写供公开征求意见的内容。申请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工具、设备用新添加剂的,还应当提交使用范围、使用量等资料。
6、公布甘露糖醇等58个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
2011年3月18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卫生部等9部门《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89号)和卫生部2011年第6号公告等规定,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照国际标准,指定D-甘露糖醇等58个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
在这场战役的背后,食品龙头企业纷纷陷入信任危机,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屡屡失职,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从未消失。而作为食品检测环节中流砥柱的仪器企业视民生为己任,为红灯频闪的食品安全事件提供了多样化的检测渠道和方法。我们欣慰的看到,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之后,这些世界顶级分析检测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总能在第一时间推出卓越的检测方案。
食品安全事件盘点:
1.事件名称:双汇瘦肉精事件
爆发时间:2011年3月15日
爆发源:盐酸克伦特罗
具体事件:2011年3•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瘦肉精”养猪一事。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但瘦肉精有着较强的毒性,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
2.事件名称:台湾“塑化剂”风波
爆发时间:2011年5月24日
爆发源: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
具体事件: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该“起云剂”已用于部分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
4.事件名称:浙江“问题血燕”事件
爆发时间:2011年8月
爆发源:亚硝酸盐
具体事件:2011年8月,浙工商在流通领域食品质量例行抽检中发现,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严重超标350倍之多,这些血燕产品多从广东、厦门等地进入,主要源自马来西亚等国家。多位燕窝经销商承认,市场上销售的血燕,其实是在加工作坊里,对一些劣质的白燕窝用鸟粪熏制或染色后形成的。
5.事件名称:染色馒头事件
爆发时间:2011年4月初
爆发源:香精,色素
具体事件:2011年4月初,有媒体爆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馒头都是回收馒头中加香精和色素加工而成。
6.事件名称:速冻食品新国标之争
爆发时间:2011年10月19日
爆发源:金黄色葡萄球菌
具体事件:2011年10月19日“思念”三鲜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7日,三全白菜猪肉水饺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17日,湾仔码头上汤小云吞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三大冷冻食品品牌陷“细菌门”。而在随后发行的速冻食品新国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一时间,舆论哗然,民众纷纷质疑新国标降低标准为企业放行。这场新旧国标之争伴随着12月1日速冻食品新国标的正式施行戛然而止,而在速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将由不得检出变为限量检出。
7.事件名称:蒙牛纯牛奶致癌门
爆发时间:2012年12月24日
爆发源:黄曲霉毒素
具体事件:国家质检总局12月24日公告称,对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日期(批号)为2011年10月18日的纯牛奶抽查结果显示,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合格。黄曲霉素是一种剧毒物和强致癌物质。中国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合格标准值为小于等于每千克0.5微克,而此次蒙牛牛奶检验结果中,黄曲霉毒素M1实测值为每千克1.2微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随即表示,公司立即对该批次全部产品进行了销毁,并向全国消费者道歉。
2011年食品新政盘点:
1.速冻食品新国际12月21日施行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GB19295-2011),将于2011年12月21日起正式施行。卫生部表示,新标准根据致病菌风险评估结果,调整了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规定,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2.发布《食用盐碘含量》国家标准
2010年10月8日,卫生部发布公告,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标准明确,在食用盐中加入碘强化剂后,食用盐产品(碘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为20mg/kg―30mg/kg。
标准指出,在食用盐中加入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包括碘酸钾、碘化钾和海藻碘。根据《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3号)第二章第八条的规定,应主要使用碘酸钾。
3.将塑化剂列入食品添加剂黑名单
台湾塑化剂风波酿成重大食品安全危机,2011年6月1日,中国卫生部1日晚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意味着塑化剂将作为卫生监管部门今后的监督管理重点之一。卫生部专门为此公布第六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共17种。公告指出,此类物质可能添加在乳化剂类食品添加剂、使用乳化剂的其他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中,并列出检测方法。
4.6月1日起禁止生产含双酚A的奶瓶
含双酚A奶瓶即将走到尽头。六部委日前发出通知,6月1日起,禁止生产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9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含双酚A的婴幼儿奶瓶。双酚A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多种高分子材料的原料,这些高分子材料被广泛用于生产化工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如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之前本报曾连续报道,欧盟认为双酚A在加热时能析出到食物和饮料当中,它可能扰乱人体代谢过程,对婴儿发育、免疫力有影响,甚至致癌。
5.出台《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
为规范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行政许可工作,卫生部组织制定了《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
规定明确,申请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单位或个人(以下称申请人)应当向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提交申报资料以及必要的样品。同时,填写供公开征求意见的内容。申请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工具、设备用新添加剂的,还应当提交使用范围、使用量等资料。
6、公布甘露糖醇等58个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
2011年3月18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卫生部等9部门《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89号)和卫生部2011年第6号公告等规定,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照国际标准,指定D-甘露糖醇等58个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