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依云又出亚硝酸盐超标事件 洋品牌质量现状令人堪忧
[2012/8/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跟着不断升级。而“贵的一定是好的”这样的意识也一直存在于消费者的脑中。“只买贵的”渐渐成为消费者的消费指南。如此一来,像依云这样在国内定位高端的饮用水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其一直是市场份额的佼佼者。有数据显示,依云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0.8%,在中国,更是抢尽了高端水的风头,其价格几乎是国内高端矿泉水的3倍,普通矿泉水的8-10倍。
2012年6月初,法国达能集团旗下知名矿泉水品牌依云,再次被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在最近的一次进口产品检测中,一批依云水亚硝酸盐超标。这已经是依云矿泉水连续六次被检验不合格,对于一瓶水售价高达十几元人民币的世界知名品牌来说,的确令人诧异。
从立顿的农药残留事件,到洋奶粉添香门事件,再到如今的依云亚硝酸盐超标事件等等,对于频繁曝出的质量门事件,不少消费者表示,不少洋品牌高昂的身价与其本身的质量完全不符。
依云六检六次超标 洋品牌质量问题重重
一瓶售价是普通矿泉水十几倍的法国“依云”水,竟然连续六年被检验出不合格,这令很多消费者难以置信,但它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而且发生过不止一次。
根据官方渠道的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6月开始,依云水质量频繁出现问题,菌落数超标、亚硝酸盐超标似乎已成为该公司难以治愈的顽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几次质检结果公布后,依云品牌所有者达能集团,仅回应超标问题是由于标准问题产生的,并未对企业改善举措等问题作出过回应。
不管是什么超标,总之是超标了,那就意味着不合格。根据公开报道,依云水截止目前已经“六检不合格”。而《南方周末》就此事的调查数据更为惊人——自2006年以来,已累计有22个批次共计四百七十余吨依云矿泉水被检测为不合格,其中10个批次为亚硝酸盐超标,12个批次为细菌超标。
据了解,矿泉水中的菌落数超标,可能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落环境,残余菌落可能会引起腹泻、损伤肝脏等身体器官,而亚硝酸盐超标会造成人缺氧,出现皮肤和嘴唇青紫、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等中毒症状。
亚硝酸盐是剧毒物质,成人摄入0.2一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亚硝酸盐同时还是一种致癌物质,在胃酸作用下与蛋白质分解物二级胺反应生成亚硝胺。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可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肠癌等,甚至会导致死亡。亚硝胺还能够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婴儿畸形。
依云缘何六次上榜 超标牵出“渠道问题”
法国达能旗下的依云矿泉水,来源于法国闻名全球的度假胜地——依云小镇,相传依云水曾治愈了一位法国贵族的肾结石,从此被公认为健康之水。依云水目前已是世界知名的矿泉水品牌,尤其在中国,因其售价高昂而被称为水中的“贵族”。
在问题曝出后,达能中国对外声称,所涉产品非依云公司官方渠道进口,因此无法确认这些产品由依云出品。
在海外版网页上,搜索关键词“Evian”,一下跳出来自60多家自称依云天然矿泉水的经销商,分别来自20多个国家。其中,法国经销商最多,有21个,英国的有7个。其中,部分经销商带有一个蓝黄相间的握手标记。经销商的水大多来自法国原厂,也有小部分辗转从意大利、德国等市场上进口。
据悉,依云瓶装水进入中国市场渠道,不仅仅只有官方渠道。依云在法国装瓶后,分销到全球经销商手中。由于各地区依云水存在差价,大量中国企业便可以从其他国家的经销商或贸易商手中购买依云瓶装水进口到中国。
如果问题真如达能所说,那就简单了很多,无非是假冒品、山寨货,此事不仅与达能无关,他还变成了受害者。然而,达能的措辞为“无法确认这些产品由依云出品”,用了既不承认、又不否认的“不知道”态度。但事件曝出至今已近月,未见达能将调查结果公布,如果该批产品真为假冒,相信达能不会无动于衷。
后记:
为何昂贵的“奢侈水”依云六次上榜,却依然在中国有着这么庞大的市场,并非中国人都是傻子,可以说,依云这个在国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饮用水,经过一番营销包装之后,以高姿态来到中国,这一点至少已经成功了。而且有网友认为,好歹进口的还是要比国货靠谱。你可以说他们是崇洋媚外,但是,你却不能忽视是,问题频发的自主品牌,渐渐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感,这不得不成为所有国货们的警钟。
无论如何,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当然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对于监管来说,我们并非没有法规,只是在执行方面往往打了太多的折扣。而这一现状的改变,需要监管者、消费者、洋品牌、本土品牌共同努力。
2012年6月初,法国达能集团旗下知名矿泉水品牌依云,再次被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在最近的一次进口产品检测中,一批依云水亚硝酸盐超标。这已经是依云矿泉水连续六次被检验不合格,对于一瓶水售价高达十几元人民币的世界知名品牌来说,的确令人诧异。
从立顿的农药残留事件,到洋奶粉添香门事件,再到如今的依云亚硝酸盐超标事件等等,对于频繁曝出的质量门事件,不少消费者表示,不少洋品牌高昂的身价与其本身的质量完全不符。
依云六检六次超标 洋品牌质量问题重重
一瓶售价是普通矿泉水十几倍的法国“依云”水,竟然连续六年被检验出不合格,这令很多消费者难以置信,但它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而且发生过不止一次。
根据官方渠道的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6月开始,依云水质量频繁出现问题,菌落数超标、亚硝酸盐超标似乎已成为该公司难以治愈的顽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几次质检结果公布后,依云品牌所有者达能集团,仅回应超标问题是由于标准问题产生的,并未对企业改善举措等问题作出过回应。
不管是什么超标,总之是超标了,那就意味着不合格。根据公开报道,依云水截止目前已经“六检不合格”。而《南方周末》就此事的调查数据更为惊人——自2006年以来,已累计有22个批次共计四百七十余吨依云矿泉水被检测为不合格,其中10个批次为亚硝酸盐超标,12个批次为细菌超标。
据了解,矿泉水中的菌落数超标,可能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落环境,残余菌落可能会引起腹泻、损伤肝脏等身体器官,而亚硝酸盐超标会造成人缺氧,出现皮肤和嘴唇青紫、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等中毒症状。
亚硝酸盐是剧毒物质,成人摄入0.2一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亚硝酸盐同时还是一种致癌物质,在胃酸作用下与蛋白质分解物二级胺反应生成亚硝胺。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可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肠癌等,甚至会导致死亡。亚硝胺还能够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婴儿畸形。
依云缘何六次上榜 超标牵出“渠道问题”
法国达能旗下的依云矿泉水,来源于法国闻名全球的度假胜地——依云小镇,相传依云水曾治愈了一位法国贵族的肾结石,从此被公认为健康之水。依云水目前已是世界知名的矿泉水品牌,尤其在中国,因其售价高昂而被称为水中的“贵族”。
在问题曝出后,达能中国对外声称,所涉产品非依云公司官方渠道进口,因此无法确认这些产品由依云出品。
在海外版网页上,搜索关键词“Evian”,一下跳出来自60多家自称依云天然矿泉水的经销商,分别来自20多个国家。其中,法国经销商最多,有21个,英国的有7个。其中,部分经销商带有一个蓝黄相间的握手标记。经销商的水大多来自法国原厂,也有小部分辗转从意大利、德国等市场上进口。
据悉,依云瓶装水进入中国市场渠道,不仅仅只有官方渠道。依云在法国装瓶后,分销到全球经销商手中。由于各地区依云水存在差价,大量中国企业便可以从其他国家的经销商或贸易商手中购买依云瓶装水进口到中国。
如果问题真如达能所说,那就简单了很多,无非是假冒品、山寨货,此事不仅与达能无关,他还变成了受害者。然而,达能的措辞为“无法确认这些产品由依云出品”,用了既不承认、又不否认的“不知道”态度。但事件曝出至今已近月,未见达能将调查结果公布,如果该批产品真为假冒,相信达能不会无动于衷。
后记:
为何昂贵的“奢侈水”依云六次上榜,却依然在中国有着这么庞大的市场,并非中国人都是傻子,可以说,依云这个在国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饮用水,经过一番营销包装之后,以高姿态来到中国,这一点至少已经成功了。而且有网友认为,好歹进口的还是要比国货靠谱。你可以说他们是崇洋媚外,但是,你却不能忽视是,问题频发的自主品牌,渐渐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感,这不得不成为所有国货们的警钟。
无论如何,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当然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对于监管来说,我们并非没有法规,只是在执行方面往往打了太多的折扣。而这一现状的改变,需要监管者、消费者、洋品牌、本土品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