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中储粮炮轰调和油猫腻 国标缺失已八年
[2012/8/28]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宣布推出“金鼎”食用调和油。作为市场新兵,中储粮此次使出了必杀技——国内首个公布调和油各种原料占比配方,意图打破食用调和油市场长期混乱的局面,也为自己迅速占领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介绍,目前调和食用油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分配比不透明,消费者缺乏知情权。“调和油生产企业通常用价格低的食用油做主要成分,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仅添加很少比例,然后在商品名称上着重突出良好油品,比如橄榄调和油、茶籽调和油。但是,消费者却看不到这些调和油中各种油料具体的成分和比例。”
市场人士指出,中储粮金鼎此举意义重大,有望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带动调和油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就在今年7月,有消息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将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中储粮金鼎此举无疑传递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调和油市场乱象丛生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种不下二十余种。
据了解,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品牌凭据多年的市场深耕,在调和油市场中稳稳占据了前两名。AC尼尔森数据显示,Top10品牌占据市场72%左右的调和油份额,其余被区域品牌瓜分;金龙鱼坐稳调和油市场头把交椅,且同比增幅明显;福临门份额维持稳定,与第三品牌拉开了很大距离。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调和油尽管都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和最看重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却看不到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
业内专家认为,这释放给食用油行业的信号是,调和油生产企业往往仅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价格低的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却将调和油以前者来命名。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当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即盈利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自然行为。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企业可能会对调和油中各原料的比例进行调节,从而出现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和讯网。
不仅于此,由于消费者缺乏对调和油各种油品构成比例的了解,导致长期误食,给身体营养均衡带来严重影响。
据了解,中储粮金鼎此次公布调和油的配方中,大豆油是主要成分,占比47.5%,而这已经是国内调和油非常理性的配方了;菜籽油是第二主要成分,点比41.4%,在目前调和油的配方中也属于较高的占比;另外添加了茶叶籽油和橄榄油等木本精华,使其含有茶多酚和橄榄多酚等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物质,添加了花生油和芝麻油,提升了产品的风味,更适合中国传统的口味习惯。
调和油国标长期缺位
我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
首先,在国标中,所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油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明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法。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其过程不涉及化学添加剂。从安全与环保上来看,采用物理方法的压榨油较有优势。它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正,但以压榨法生产食用油,出油率低,对原料的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较高。这种方法常用于生产花生油。
浸出法是采用某种溶剂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再进行高温提取,经过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后加工成成品油。浸出法制油,具有糟粕中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只要合乎国家标准,以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其化学成分的残留很低,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影响。此法常用于生产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
长期缺位的是调和油。
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市场的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的问题就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顺势而提上了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
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事实上,直到今天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也始终未有见到其真面目。
如何界定调和油存分歧
据了解,在当年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对于食用调和油的命名规则,有的油脂企业提出产品名称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调和油,名称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递减,而且由两种油调制而成的调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应不少于50%。
还有企业认为调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可以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建议营养型调和油(如橄榄调和油、葵花调和油等)营养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风味型调和油(花生芝麻调和油),以调香为主的油品则另当别论。
食用调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还是50%的油料比例来命名,迄今未有定论。这正是调和油国标长期未能出台的原因所在,标准如何定,调和油概念如何界定,这都是非常复杂而且非常专业的问题,涉及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不得不慎之又慎。
对于迟迟未能出台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上述业内人士称,我国始终没有一种调和油标准来规范市场行为,仅仅依靠企业自行去监管机构进行备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公布配方、推动国标出台,是所有有责任企业的共同愿望,只有这个行业做好了,每个品牌才能更好地发展,我相信所有的同行在这一点上的态度都是一致的。”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说。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介绍,目前调和食用油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分配比不透明,消费者缺乏知情权。“调和油生产企业通常用价格低的食用油做主要成分,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仅添加很少比例,然后在商品名称上着重突出良好油品,比如橄榄调和油、茶籽调和油。但是,消费者却看不到这些调和油中各种油料具体的成分和比例。”
市场人士指出,中储粮金鼎此举意义重大,有望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带动调和油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就在今年7月,有消息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将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中储粮金鼎此举无疑传递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调和油市场乱象丛生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种不下二十余种。
据了解,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品牌凭据多年的市场深耕,在调和油市场中稳稳占据了前两名。AC尼尔森数据显示,Top10品牌占据市场72%左右的调和油份额,其余被区域品牌瓜分;金龙鱼坐稳调和油市场头把交椅,且同比增幅明显;福临门份额维持稳定,与第三品牌拉开了很大距离。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调和油尽管都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和最看重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却看不到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
业内专家认为,这释放给食用油行业的信号是,调和油生产企业往往仅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价格低的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却将调和油以前者来命名。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当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即盈利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自然行为。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企业可能会对调和油中各原料的比例进行调节,从而出现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和讯网。
不仅于此,由于消费者缺乏对调和油各种油品构成比例的了解,导致长期误食,给身体营养均衡带来严重影响。
据了解,中储粮金鼎此次公布调和油的配方中,大豆油是主要成分,占比47.5%,而这已经是国内调和油非常理性的配方了;菜籽油是第二主要成分,点比41.4%,在目前调和油的配方中也属于较高的占比;另外添加了茶叶籽油和橄榄油等木本精华,使其含有茶多酚和橄榄多酚等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物质,添加了花生油和芝麻油,提升了产品的风味,更适合中国传统的口味习惯。
调和油国标长期缺位
我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
首先,在国标中,所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油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明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法。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其过程不涉及化学添加剂。从安全与环保上来看,采用物理方法的压榨油较有优势。它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正,但以压榨法生产食用油,出油率低,对原料的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较高。这种方法常用于生产花生油。
浸出法是采用某种溶剂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再进行高温提取,经过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后加工成成品油。浸出法制油,具有糟粕中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只要合乎国家标准,以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其化学成分的残留很低,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影响。此法常用于生产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
长期缺位的是调和油。
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市场的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的问题就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顺势而提上了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
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事实上,直到今天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也始终未有见到其真面目。
如何界定调和油存分歧
据了解,在当年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对于食用调和油的命名规则,有的油脂企业提出产品名称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调和油,名称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递减,而且由两种油调制而成的调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应不少于50%。
还有企业认为调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可以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建议营养型调和油(如橄榄调和油、葵花调和油等)营养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风味型调和油(花生芝麻调和油),以调香为主的油品则另当别论。
食用调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还是50%的油料比例来命名,迄今未有定论。这正是调和油国标长期未能出台的原因所在,标准如何定,调和油概念如何界定,这都是非常复杂而且非常专业的问题,涉及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不得不慎之又慎。
对于迟迟未能出台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上述业内人士称,我国始终没有一种调和油标准来规范市场行为,仅仅依靠企业自行去监管机构进行备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公布配方、推动国标出台,是所有有责任企业的共同愿望,只有这个行业做好了,每个品牌才能更好地发展,我相信所有的同行在这一点上的态度都是一致的。”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