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保健品陷阱层出不穷 老年人群体成骗子下手的主要对象
[2013/1/5]
保健品陷阱层出不穷,骗购伎俩虽然频被曝光,但仍有不少老年人上当。仅2012年1月到11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受理的保健食品投诉就有384件,保健用品投诉120件。专家指出,应从严设定准入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多管齐下,打造安全、放心、干净的保健品市场。
骗局丛生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保健品行业也逐渐成为掺杂造假的“重灾区”。
骗局一:有病治病,没病防病。上海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举例说,上海老人秦某听信厂家“防癌抗癌功效”的宣传,从1997年开始食用一种“多糖初乳粉”产品,积蓄花掉了12万元,最近却查出了患有肠癌。当她要求商家退回尚未拆封的两万多元保健品,却遭到拒绝。
骗局二: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保健品设置推销骗局,通常采用免费试用、免费体检、“专家”义诊免费讲座等方式,先吸引消费者试用,然后用超标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催促赶快服用保健品。
骗局三:亲情攻势,攻心为上。上海市民尹大爷说,自己一直独自生活,有次在早锻炼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是保健品推销员的姑娘,嘘寒问暖,还在得知自己地址后经常买水果去看望他。自己隔三差五就在她那里买保健品,身体却没有改善。“我提出以后不再购买、要求退货之后,她挂了电话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乱象不断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2011年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银发经济”带动了旺盛的消费需求,但老年人的消费环境、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在食品、营养保健品、医疗等消费领域,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损害,且由于缺乏精力及维权知识,多数老年人不愿维权。
另一方面,科普宣传不够,使得理解偏差被不法商家所利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教授说,例如降血糖的药物其主要成分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但很多假冒伪劣的产品甚至每一粒药物所含成分多少都不固定,不法分子会利用偏大的剂量、“立竿见影”显现的效果迷惑消费者,却伤害了消费者的身体。
“现在很多老人对保健食品的理解存有一定的偏差,而这种偏差正好被骗子所利用。”上海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一些老人认为“保健食品多吃没坏处”“进口食品肯定质量好”。实际上,保健食品除了有特定功能,也具有适宜特定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也有不同的适应症。
但是,消费者通过肉眼其实很难分辨一种保健品是否存有违规行为。据监管部门介绍,在产品名称、包装、说明上做文章,假冒药品,或者直接冒用药品的批准文号进行销售,都是保健品市场的乱象。而消费者往往无法知晓批准文号是否正确,鉴别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
准入须严
专家认为,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形成合力,打击不法行为;另一方面社会也应对老人给予更多关爱,帮助其维权,使其精神赡养得以满足。
厉曙光建议,对保健品的准入和销售标准应从严。保健品的审批门槛低、准入标准不高,药品批发、零售甚至普通商店、超市均可以直接经营,这样会给监管带来较大困难。
业内人士介绍,一方面应尽快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另一方面严查违规的保健品电视广告,明确媒体在保健品领域的宣传和把关责任,缔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常务副会长肖迪娜表示,保健品销售人员的从业标准还应从严。事实上,现在保健品销售人员已经有资质认证,但由于不是强制性的,就目前来看覆盖面并不广,建议将资质认证作为准入制,对人员进行正规培训。同时,还应把住伪劣药物进社区的关口。“现在很多企业和街道关系好,就可以直接到社区宣传,这种行为应禁止。”肖迪娜说。
骗局丛生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保健品行业也逐渐成为掺杂造假的“重灾区”。
骗局一:有病治病,没病防病。上海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举例说,上海老人秦某听信厂家“防癌抗癌功效”的宣传,从1997年开始食用一种“多糖初乳粉”产品,积蓄花掉了12万元,最近却查出了患有肠癌。当她要求商家退回尚未拆封的两万多元保健品,却遭到拒绝。
骗局二: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保健品设置推销骗局,通常采用免费试用、免费体检、“专家”义诊免费讲座等方式,先吸引消费者试用,然后用超标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催促赶快服用保健品。
骗局三:亲情攻势,攻心为上。上海市民尹大爷说,自己一直独自生活,有次在早锻炼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是保健品推销员的姑娘,嘘寒问暖,还在得知自己地址后经常买水果去看望他。自己隔三差五就在她那里买保健品,身体却没有改善。“我提出以后不再购买、要求退货之后,她挂了电话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乱象不断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2011年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银发经济”带动了旺盛的消费需求,但老年人的消费环境、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在食品、营养保健品、医疗等消费领域,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损害,且由于缺乏精力及维权知识,多数老年人不愿维权。
另一方面,科普宣传不够,使得理解偏差被不法商家所利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教授说,例如降血糖的药物其主要成分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但很多假冒伪劣的产品甚至每一粒药物所含成分多少都不固定,不法分子会利用偏大的剂量、“立竿见影”显现的效果迷惑消费者,却伤害了消费者的身体。
“现在很多老人对保健食品的理解存有一定的偏差,而这种偏差正好被骗子所利用。”上海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一些老人认为“保健食品多吃没坏处”“进口食品肯定质量好”。实际上,保健食品除了有特定功能,也具有适宜特定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也有不同的适应症。
但是,消费者通过肉眼其实很难分辨一种保健品是否存有违规行为。据监管部门介绍,在产品名称、包装、说明上做文章,假冒药品,或者直接冒用药品的批准文号进行销售,都是保健品市场的乱象。而消费者往往无法知晓批准文号是否正确,鉴别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
准入须严
专家认为,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形成合力,打击不法行为;另一方面社会也应对老人给予更多关爱,帮助其维权,使其精神赡养得以满足。
厉曙光建议,对保健品的准入和销售标准应从严。保健品的审批门槛低、准入标准不高,药品批发、零售甚至普通商店、超市均可以直接经营,这样会给监管带来较大困难。
业内人士介绍,一方面应尽快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另一方面严查违规的保健品电视广告,明确媒体在保健品领域的宣传和把关责任,缔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常务副会长肖迪娜表示,保健品销售人员的从业标准还应从严。事实上,现在保健品销售人员已经有资质认证,但由于不是强制性的,就目前来看覆盖面并不广,建议将资质认证作为准入制,对人员进行正规培训。同时,还应把住伪劣药物进社区的关口。“现在很多企业和街道关系好,就可以直接到社区宣传,这种行为应禁止。”肖迪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