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基础课题取得初步成果

[2013/2/25]

  分散在政府机构、研究院所、高校的上海科技力量,正为应对公众对PM2.5的高度关切而聚集起来。一些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已经产生了初步成果,一系列可能改善空气质量的应用技术也在加快研发之中。昨天,市科委组织了数十位相关专家为城市的空气会诊,这让外界首次见到了这个初具雏形的“PM2.5学术平台”。

  社会高度关切、形势不容乐观,专家们有动力,更有压力。他们深知,要化解公众之虑,科学义不容辞,而且,这绝非“一门一派”所能解决,社会需要的是科学家们的合力。

  立体化专家配置应对立体化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中国式大气污染,这是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国式浮尘+中国餐饮业排放的综合体,要研究清楚难度很大。”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长虹道出了PM2.5研究为何如此之难。

  大气污染问题的复杂和综合,促使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想方设法地网罗到各方专家。该实验室由复旦大学牵头,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建民出任实验室主任、成员包括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研究PM2.5长达20年、一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庄国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等。

  这意味着平台的建立将增加各领域专家的学术交流。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新说:“我们将加强科研院所、职能部门和企业的联系,从深化研究机理、建立健全监测体系、细化预警预报技术、研制推广控制技术等4个方面加强平台内专家的联系。”

  PM2.5“新粒子”成谜

  本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PM2.5的污染和防治,市科委早在PM2.5未纳入国标之前,就已在上海大气灰霾污染形成机制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PM2.5纳入国标之后,市科委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推进一批科研项目,而市大气颗粒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更是结束了本市大气污染研究领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平台。

  尽管研究工作已在推进,但专家们所用的数据,大多来自国外。浦东新区气象局局长耿福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杨新和王琳都提到大气污染物中的“新粒子”问题:这种“新粒子”不是由直接排放而来,而是由大气中气相分子、离子凝聚成核而成,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其占大气污染颗粒的比重可达50%。然而,这样“重要”的“新粒子”是如何凝结成核的、它与光是如何发生反应的,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是空白。

  其实上海一直在抓空气问题的治理,伏晴艳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本市空气质量其实是逐步改善的,但是能见度却呈现恶化的趋势,有证据表明,PM2.5中占80%的PM1.0是造成能见度低的罪魁祸首,而尚未研究清楚的“新粒子”正是PM1.0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落后会增加决策成本

  新年伊始,灰霾侵袭了大半个中国,上海市PM2.5最高小时浓度超过日均标准2.5倍。由于缺乏治理手段,面对天气污染我们能做的仿佛只有一个字——等,等风来,将雾霾吹走。媒体用“治理基本靠吹”来形容这种无奈。陈长虹认为,研究的落后会增加政府的决策成本,“等待”很容易让百姓不满,要解决问题,就要抓紧对PM2.5的研究。

  科学家究竟要研究什么?陈长虹为今后工作描绘了方向——当一场大气污染来临时,我们需要快速知道形成污染的原因,是排放超标了,还是由别的地方输送过来?只有知道原因,才能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进一步我们要能及时回应公众有关这场大气污染里有没有毒,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是戴口罩还是呆在家等具体关切。当研究进一步深入后,我们还要对潜在的PM2.5作预报。

  尽管市大气颗粒污染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成立不久,但在人为排放清单、汽车尾气治理上都已有所斩获。治理也需要耐心,“中国特别是东部城市地区日益加剧的大气污染是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其治理也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杨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