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品添加剂泛滥 行业标准仍处空白

[2013/8/1]

  儿童摄入添加剂状况令人忧

  近日,非营利性机构“iearth-爱地球”发布了一项《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6—12岁儿童进行的有关食品添加剂摄入状况的权威研究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有10%的儿童每天食用含添加剂零食3次以上,6%的儿童每天饮用3瓶以上的饮料(不包括矿泉水和自制茶水)。

  同时,数据显示,6%的儿童每天食用方便面,9%的儿童每天食用薯片,每天食用蜜饯和奶茶的儿童比例为10%,11%的儿童每天食用果冻和火腿肠,每天食用口香糖和饼干的儿童比例为15%。在夏天,每天食用冰激凌的儿童更是高达26%。同时该调查还对33个类别的489种食品的配料表及所含食品添加剂进行了取样统计,其中方便面、乳饮料、薯片、冰激凌、饼干等食品所含的添加剂最多。

  而据相关报道显示,这些儿童经常食用的食品中,部分添加剂在长期大量摄入的情况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存在潜在风险。

  儿童食品我国并无特定标准

  目前在儿童食品监管体系中,存在一个缺陷,即3周岁以上儿童食品未列入儿童食品监管体系。0-3周岁婴幼儿食品中的奶粉和米粉等配方食品,我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和标准要求,但是对除此之外的儿童食品并没有特别规定。这些儿童食品的添加剂执行的是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和成人食品没有区别对待,没有特别要求。

  很多儿童食品生产企业为了激起儿童的食用欲望,将儿童食品做得颜色特别鲜艳,味道特别甜、鲜、香,在生产中添加了大量人工合成色素、甜味剂、增鲜剂、香精香料。

  国际标准儿童食品不得使用添加剂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食品添加剂在别的国家已经被禁用,但是在中国却仍然被广泛使用在各类食物中。例如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在美国、挪威多被禁止用于食品;靛蓝在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挪威、瑞典、德国都已经被明令禁止用于食品加工当中。

  作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专家组(CACCodex)核心组的专家,丁宗一表示并不清楚国内的定级标准。他介绍,在CACCodex制定添加剂标准之前,一般还需要对其进行毒理的分析。在Codex的网站上,记者试着查询了几个我国可以使用的饼干添加剂,亮蓝(brilliantblue)等着色剂被明确标明不能使用在饼干中。

  专家呼吁建立儿童食品添加剂标准

  专家介绍,消费者最常接触到的添加剂是漂白剂、着色剂、抗氧化剂、防腐剂、香精、甜味剂六大类。现在由于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无外乎四种,第一种是使用非法添加剂,比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第二种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第三种是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第四种是使用不合格的添加剂。一位从事食品加工的业内人士说:“一些小企业使用不合格的添加剂,价格低,成本低,染色和食品改良效果也不差,性价比高。”

  鉴于以上情况专家建议分人群建立添加剂使用标准,呼吁应该建立专门的儿童添加剂使用标准。专家表示,截至目前,国家虽然对婴幼儿食品添加剂范围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制定了相应的配方食品和辅食的国家标准,但是针对三周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却还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专家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更细致地分人群建立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针对人工色素带来的健康隐患,专家强调对于颜色过于鲜艳、着色太浓的食品,家长一定要谨慎购买,如果食用后发现嘴唇、手指有染色和气味刺鼻的食品要立即停止食用。“爱孩子就DIY(自制),因为自制食品更健康。”专家提醒,家长在加强对孩子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的教育,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自己也要付诸行动。“尽量让孩子远离加工食品,动手制作的食物能提供平衡的营养,保留较多的膳食纤维,这是爱孩子最明智的表现。”专家提醒,想避免摄入大量食品添加剂,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食品原料亲自动手制作健康的家庭食品。国外研究表明,在让儿童远离各种加工食品之后,不少孩子的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攻击性行为等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