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辅料检测方式粗放 致使药品安全问题频发

[2013/8/8]

  辅料质量存在差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上市的辅料总数为500多种,同美国超过1500种、欧盟超过3000种相比,种类仍然偏少。

  外资原研药与本土仿制药之间存在质量差异一直备受诟病,而这种质量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内外药品中的药用辅料质量差异所致。来自临床的反馈表明,服用国外原研药和国内厂家仿制的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效果有差异。这种差异引起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金少鸿的注意。

  兰索拉唑系水难溶性药物,其口服制剂的关键是生物利用度,因此提高制剂的溶出度是生产工艺的关键。针对原研药与仿制药,金少鸿开展了检测和分析。

  结果显示,国外原研厂的产品及部分国内好的仿制品在pH6.8的缓冲液中,20分钟内平均释放度达到80%以上。

  但其他一些仿制品,尽管符合45分钟内释放度达到标示量75%的要求,但前15分钟基本为零释放,由此可能导致临床上疗效的差异。

  其实,兰索拉唑肠溶片并非个例,许多国内仿制药临床疗效都不如原研药。而仿制药和原研药存在差异,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仿制药厂与原厂所采用辅料的不同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药典委员会专家形象地比喻说,原研药可能需要用玻璃做辅料,但是我们没有玻璃,只能凑出类似玻璃的材料来做辅料。“这样为了模拟而凑出来的产品,在临床疗效上就会和原研药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该专家说。

  辅料标准缺失 检测不被重视

  据了解,有些药品的辅料成分可能比原料的更加复杂,而药品企业对于辅料的检测却简单粗放。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甘勇认为,辅料往往是高分子材料,有一定分子量分布,而非单一的成分,很难用简单的含量指标来检测。因此,同一种名称的辅料,各个企业的产品可能差别很大。

  “目前国内辅料现有检测标准往往比较简单。比如对于常用辅料之一的淀粉,通过现行的药典标准进行检测,检测机构只能确定该物质为淀粉,但对淀粉的分子量分布等精细的特性参数并无检测,而这些精细的特性参数实际上就可能显著影响药品的质量。”甘勇说。

  据甘勇介绍,国外药品生产企业在选用某厂家的辅料时,往往会提出具体的内控要求,对辅料分子量、粒度等都有明确要求,而这个内控标准通常是保证药品质量稳定性的关键所在。

  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则缺乏相应的辅料研究和内控标准。

  国外药企之所以如此重视辅料研究,是因为一些辅料品种中会出现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杂质。杂质本身在使用环境下会产生不确定的药理作用,从而给产品的安全性带来隐患。同时,杂质间还会相互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确定的新杂质,这些新的杂质进一步与药物或杂质再发生新的作用,加剧产品的安全隐患。

  为此,金少鸿强调,药用辅料虽然是药品中的配角,但其重要性和原料一样。对于辅料研究的重视程度要像对待原料研究重视程度一样,并且要研究原料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企业药品检测和研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药用辅料检测亟待提升

  随着药包材和药用辅料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后第三方检验机构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等,承担药品安全检验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面临新的考验,为此,我国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应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全国药包材和药用辅料的检验检测水平。

  通过完善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从全国检测机构“一盘棋”的角度,建立药包材和药用辅料实验室规范和要求;通过加强药包材与药用辅料标准体系建设,为监管工作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开展技术研究和风险评估工作,逐渐建立药包材与药用辅料安全评估体系以及质保体系;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从事技术基础研究和检验方面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从2011年开始陆续出台各类药用辅料相关政策,而且严格程度逐年提高。

  2013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加强药用辅料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强调了药用辅料生产企业必须强制执行药用辅料GMP标准。《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首次将药用辅料纳入五大重点发展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