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投入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为治理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2013/10/22]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遭遇瓶颈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是制约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颈之一。此前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也将“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十条措施之一,明确提出要加强灰霾与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监测预警以及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并加快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发。

  吴晓青强调,实施《研究计划》就是要针对上述瓶颈,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以重点突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与综合减排、空气质量检测与污染来源解析、重污染预报预警与应急调控、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和环境经济政策等技术瓶颈为核心任务,加快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并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实施工程示范。其实施是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重要保障。

  五年内投10亿入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将分2013-2015年、2016-2017年和2018-2020年三个阶段实施,包括国家层面的管理技术研发和重点区域的清洁空气科技工程两大部分。

  首先,在国家层面的管理技术研发中,设置大气污染源国家法规排放清单及减排支撑技术、空气质量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体系和大气污染防控监管技术体系研究3个主题;其次,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含港澳)等“三区”,并逐步在其它重点城市群开展重点区域的清洁空气科技工程,为扭转我国PM2.5和臭氧污染的恶化趋势,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

  针对《研究计划》,环保部已成立领导小组和总体专家组。其中,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任技术总师,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贺克斌、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任副总师。专家组成员包括来自中科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科院、广东省监测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

  “《研究计划》从2013到2017年的五年经费概算为10亿。”柴发合介绍,经费的来源有中央划拨经费、地方配套和企业研发投入三块。中央划拨经费主要是环保部从环保公益科技专项中拿,该专项每年的预算为3亿左右,预计每年会拿出相当一部分投入《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为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提供科技支撑

  《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是围绕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等科技需求,以解决重污染过程、影响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突出大气污染问题为研究重点,从问题导向出发,以质量改善和风险防控为目标,寻求技术突破和管理创新,点面结合,分期推进,通过在重点区域的科技攻坚,提升相关能力和构建平台,引导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型、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面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和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的迫切需求,突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与综合减排、空气质量监测与污染来源解析、重污染预报预警和应急调控、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和环境经济政策等技术瓶颈,构建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含港澳)等“三区”,并逐步在其它重点城市群开展重点区域的清洁空气科技工程,为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扭转我国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的恶化趋势,加速重点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持续改善的进程,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

  此外,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的成果产出,发布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成为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的首批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将为各地诊断颗粒物污染病因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各地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近期,还会就颗粒物和VOCs的排放监测、统计与考核制度建立,以及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与应急方面产出一批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