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强震影响全球 自动化将受益灾后重建

[2011/3/17]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震源深度24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还引发海啸和山体滑坡,摧毁大量道路、房屋和工厂;并引发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常规岛厂房氢气爆炸的4级核事故。

  由于日本是汽车用微处理器、电子产品和芯片的主要出口国,强震毫无疑问给全球产业链与高科技企业带来影响,并波及到国内化工、钢铁、医疗、建材、核电等相关产业。

  综合媒体报道,此次地震影响到了数十家半导体工厂,引发市场对许多广泛应用的元件供应短缺或涨价感到担忧。目前已经有三井化学、三菱化工、JFE制铁公司、住友金属工业、丸善石油、索尼、东芝等公司的工厂停工。而且,福岛核电站泄漏导致公众对核泄漏的担心,对国内一些核电项目产生些负面影响。

  但是,笔者认为,受益于日本灾后重建及进出口替代,国内相关制造业将面临着短期内的“膨胀”机会,这将大大刺激相关制造业对自动化产品与系统的需求。总体来看,机电产品、化学、汽车、仪器仪表等产品占日本的进口比重高。

  工程机械

  地震后进口急剧增加的产品主要是机械设备。在这样一种非常明显的市场需求下,无论是对日本国内还是国际市场而言,都是一大机遇。我国国产机种将获得进口替代空间,国产化率有望迅速提升。国内混凝土泵车以及起重机将面临出口机会。

  地震摧毁了日本的基础设施,在重建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初级制造产品,这会带动中国初级制造产品出口速度。具体而言,中国混凝土和起重机因性价比较高,对日本的出口量有望增长,而推土机、装载机等其他机械因排放要求达不到日本的标准,难以出口日本。

  钢材

  此次地震日本受灾面积广,灾后重建工程庞大。综合考虑日本现有的钢材产品结构,灾后重建的建筑钢材可能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而重新投资相关部分的产能需要一定时间来释放,这无疑为我国钢材产品的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来自媒体的报道,位于东京湾的5个炼钢厂都遭到了结构性的破坏,并且短期内无法恢复。从各生产基地的钢铁产量来看,此次地震影响的钢铁产能在3000万吨左右。若考虑半年左右的复产周期(高炉和码头等设备复产较慢),影响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

  水泥

  地震有望缓解日本水泥产能过剩的局面。地震之后的重建需求将明显提高国内需求,短期之内,产能利用率将得到提升。若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得不到缓解,水泥供应则可能面临紧张。这将利好环渤海等离日本距离较近的地水泥企业。

  同时,日本水泥出口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在国内需求增加的同时,出口量将出现减少,腾出的市场容量将被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水泥企业弥补,有助于中国水泥出口的整体环境。

  核电

  因地震导致核电站机组爆炸,核电的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各国的焦点。3月12日,数万德国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终结一切核电设施。绿色和平组织已发出声明,认为日本正陷入核电危机,呼吁全球停止建造新的核电厂。相对而言,包括风能、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未来将更多地得到各国政府青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存在优先发展的机会。

  然而,作为未来10~20年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发展核电的步伐不会因此改变,只会在核电的安全技术要求上更加严格,反而会提升核电设备龙头在未来的价值。中国电力及中电新能源主席李小琳表示,内地现时有13座核电站,合共装机容量为1,084千瓦,现在都安全运作,而且内地的核电站与日本的型号不同,所用的技术因此不同。国家现时会审慎考虑核电的发展,特别更关注核电站的选址、设备及建设等方面。

  此外,由于中国缺乏特种钢等高端材料,自日本的进口额也较大。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表示,日本是中国机电产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自日进口占中国机电产品进口的比重达18.08%。

  中国机电产品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尹鲁章称,如轴承、芯片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则会驱使中国企业向其他国家进口,造成成本上升。“因为和欧美产品相比,日本的产品更注重节能,成本较低,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欧美的许多机电产品质量当然不错,但是消耗大,会增加下游企业成本。”

  高端装备和自动化设备控制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总的来看,日本地震不仅对工业自动化行业影响有限,反而还刺激了相关行业对自动化的市场需求。面对灾难,在我们为日本灾区民众祈福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重拾信心,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