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福岛核电站近海辐射量或达两年来之最 我国海域未受影响

[2013/11/27]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明确指出,当地时间10月9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名工作人员遭到放射性污水的污染。这些核污水的辐射量已比数日前提高了13倍,达到了自2011年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

  东京电力公司的发言人表示,是在2号反应堆开展的建设施工导致了辐射量的激增。这家公司正着手向福岛核电站反应堆所在地点的土壤中注入化学产品。这一做法旨在使这些土壤变得更为坚硬,以避免核污水扩散到附近的海水里。这名发言人补充到,注入的化学物品对土壤造成了一定压力,导致相关部门向福岛的港口区域移放了部分受污染的土壤。

  事发时,该设备附近有6名工作人员,他们遭污水喷淋,受到辐射污染,不过,6人受到内照射的可能性较低。报道称,该管道内水压很强,重新连接耗时费力,污水泄漏持续1个多小时,至当地时间上午10点50分左右,于管道附近阀门关闭后停止。

  因福岛核事故,所有福岛县双叶町町民疏散。双叶町町长伊泽史朗9日就核电站问题频发表示:“综合地进行判断后,我不认为情况得到了控制。”他在疏散地福岛县磐城市临时政府办公地回答媒体提问时做出上述表态。伊泽表示:“疏散者的不安和不信任感尚未消除。不该发生的事还在继续。”

  有关位于双叶町的5、6号机组,东电社长广濑应安倍的报废反应堆要求表示“将在年内做出判断”,对此伊泽表示“遗憾”,并要求在决定报废时进行充分的事先协商。

  为积极应对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我国管辖海域及西太平洋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国家海洋局4月至6月开展了2013年度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第一航次监测工作(总第五航次),重点对日本福岛东南方向西太平洋公海海域及我国台湾南部海域海洋大气、海水、海洋生物、海洋沉积物实施监测,航次历时40天,航程共计7400余海里。

  国家海洋局10日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结果显示,日本福岛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核泄漏事故显著影响。我国管辖海域尚未受到核泄漏事故影响。监测显示,日本福岛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海水中铯-137、铯-134和锶-90以及巴特柔鱼(鱿鱼)中铯-134、银-110m、锶-90的活度水平较2012年有所上升。

  据介绍,日本福岛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48%的海水样品中检出了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放射性核素铯-134,74%的海水样品中检出了铯-137,全部海水样品中均检出了锶-90。此外,57%的海水样品中的铯-137活度以及36%的海水样品中的锶-90活度明显超出核泄漏前日本近岸海域背景水平。我国台湾南部海域海水样品中铯-137和锶-90活度水平处于我国海域本底范围以内,全部样品均未检出铯-134。

  在日本福岛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捕获巴特柔鱼(鱿鱼)样品中,73.3%的样品检出了事故前未能检出的银-110m。样品中铯-134、银-110m、锶-90的活度水平较2012年第二航次有所上升,显著高于核事故前。此外,在该海域捕获的大青鲨、鲯鳅样品中均检测出不同活度的铯-134、铯-137、锶-90和银-110m。全部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均未检测出铯-134、铯-137、银-110m、钴-58、钴-60等放射性核素。海洋大气放射性监测结果未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