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

[2014/5/6]

  制造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强国之本,是基础产业,是凝聚一种情感和追求的行业。和房地产业、金融业等相比,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需要勇气和实力,更需要一种对民族工业的情结。

  美国表面上制造业在衰退,但主要都是利润下降,即使转移出去也动摇不了其根本。此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制造业的巅峰之后,美国经济经历了几个大的变化,特别是逐步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变,以2000年左右的网络经济为代表,使得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实际上是把非实体经济的结果和弊端突出和放大了。在真正决定国本的信息工业、军事工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美国目前依然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国,华尔街垮台了,美国会受到重创,但不会没落。可是如果这些领域完蛋,美国必定成为二流国家。

  再看看日德两国,长期稳居世界第二、三经济大国,从来都是以制造业为本,在汽车、机械、造船、制药和化工等领域牢牢占据着高端。另两个老牌强国英法,看似没落,但在制造业上丝毫没有放松。例如法国,不过数千万人口,但能独立自制世界一流的战斗机、航母、运载火箭、大型客机、导弹和核电设备,巴黎中央理工学院(École centrale Paris)更是世界闻名。其他欧洲富国,也多以制造业闻名,如瑞士,几乎把机械、钟表发展成艺术。瑞典不过是一个不到千万人口的撮尔小国,却在通信、军工和汽车行业表现极为杰出。

  中国的问题是,80年代改革开放,把大量的金钱投放到引进外来技术,搞基础设施建设上了,对自己的技术不自信,像50-70年代自力更生搞自主成套技术开发的很少,以为靠引进搞市场换技术就能得到一切,这在80-90年代被忽悠吃了太多的亏。典型的例子包括“中美和平典范计划”、“运十飞机下马”等。当然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也获得一些好处,攒了一些钱。

  直到1999年被美国炸弹炸醒,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最终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的,GDP再高,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就是要挨打。从那时起,中国开始醒悟,知道自有技术标准,自有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了,国家也开始投入巨资搞一些大项目。当然,最初是以学习甚至逆向国外已有技术为主,解决一个有没有的问题,自主创新还谈不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重大创新成果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以清华大学为例:近些年来,该校负责研制成功的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要技术装备,包括10兆瓦高温气冷堆(另在山东荣成兴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清华机械系颜永年教授主持设计成功世界上第一个8万吨重型模锻液压机、第一个3.6万吨垂直挤压机;热能系在R0110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研究取得最新进展;精仪系和各个机床厂合作设计成功一系列高性能数控车床;化工系在煤化工核心技术获重大突破,实现部分替代石油;化学系在OLED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电机系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取得世界级研究成果。

  我们首先要承认,中国的工业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无须妄自菲薄。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0.8个百分点,在外贸总量和增量中的占比分别提高到57.6%和62.4%,机电产品已连续18年保持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力、通讯 设备、汽车、机车、飞机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新的增长主体。几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但同时,中国目前也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装备制造业在总体上还处于一个中下游水平。换句话说,中国现在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如果能挤上去,把各产业高端的部分吃掉,中国就能进入一流强国的行列,否则即使把房地产、金融炒得再热,也不过是华尔街的提款机。这个时候中国如果过早的染上富贵病,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房地产和金融,忽略了制造业,那么很可能就正中某些西方国家的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