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中国检测业乱象丛生收费畸高

[2014/7/7]

  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国家质检总局作出大力推进质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要求,其中包括了整合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促使其做大做强,并提出了改革时间表,预计在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基本到位。

  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编办、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事实意见》,称国家将全面整合全国范围内各行业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并进入市场化进程,与非背景的机构同台竞争。

  改革风云动,市场活力涌。在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和变革的热点与焦点之下,作为八大高技术服务业之一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产业(以下简称“第三方”),目光齐聚这一潜在的市场机遇,如何适应改革?如何做大做强检测业务?如何在民生市场中获得更大收获?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思考的同时也不忘摩拳擦掌,一场各显身手抢夺“蛋糕”的较量一触即发。

  蛋糕巨大

  2013年,中国货物出口2.2万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值达到4.16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位列全球货物贸易第一。

  伴随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现代服务业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引领经济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的主导力量,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为此,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纳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质量检验检测行业研究报告预测,2013年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为1678亿,到2014年为2105亿,2015年将达到2574亿。根据《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检测市场,国有检测和企业内部检测占60%,而第三方检测仅占40%。具体来看,国内市场上以国有检测和企业内部检测为主,占比高达91%;而进出口检测市场上则以第三方检测为主,占比为84%。“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使国有检测机构在形式上撤去属性,正式参与到与民营机构、外资机构的市场竞争中来。与此同时,也将带来其原有的近600亿的检测市场,在检测政策尚未完全向外资开放的情况下,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将成为最大受益者。”行业相关人士对第三方检测市场发展充满信心。“据统计,宁波市共有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近70家,年收入30亿元,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新秀。”宁波认证认可协会会长陈继新表示,宁波是我国外向度较高的城市之一,“第三方” 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份公开的数据表明,我国入世后的5年过渡期内,全国经考核并通过许可的第三方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共70家,到2013年8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25份对外公告,批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已升至295家法人单位,营业网点达431家,从业人员达5万人。

  这些数据虽然只是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的一个侧面,却映射出包含检验检测在内的以高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发展日新月异。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已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首季增加值占比更是达到了49%,成为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标志,令人鼓舞。

  乱象丛生

  然而,伴随着第三方产业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的是良莠不齐的局面与困境。

  为充分掌握对第三方机构服务质量和产业发展情况,宁波检验检疫局利用宁波认证认可协会这一平台,以100家出口企业为样本开展了调研,共涉及近35家第三方机构,结果显示第三方产业存在弄虚作假、无序发展等乱象,亟待规范解决。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小型机构,成立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既没有国际检验、检测、认证经历,也没有相关技术能力,有的甚至没有资质,但其名称前却冠以 “国际”、“北美”、“太平洋”等头衔,企图以此博取企业眼球,或者谎称是跨国公司,拥有多地区服务经历和知名度等等。“我们发现,有67%的出口企业表示在选择服务机构时会以‘名’取人,有三成受调查企业曾经为此付出惨重代价。”陈继新表示,用“国际头衔当幌子”已成为第三方机构不规范问题的首要表现。

  “我们在基层走访调研时发现,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价格、服务、时效等方面缺乏市场自律。对服务项目价格不规范。78%的受访企业反映第三方服务费用占出口成本7%~10%,是制约企业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服务质量和时效参差不齐,一些知名机构相对专业,能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整改等增值服务,一些机构则问题百出,连基本的服务质量都不能保证。”鄞州检验检疫局综合科副科长陈佳亮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