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引狼入室还是自主创新 ——对二代基因测序产品获批的冷思考
[2014/7/18]
国外厂商与部分基因测序企业的合作,促成产品“超常规”迅速获批,这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将产生严重影响。
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官网发布消息,称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等一批医疗器械注册获批。这是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首次获批上市。一时间业界轰动,新闻媒体也将其视为基因测序领域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但仅仅在几个月之前,今年2月,卫计委和CFDA联合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国内开展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业务遭受重创,行业内几大机构也经历寒冬:华大上市受阻,贝瑞和康上市受阻,安诺优达投资信心动摇,诺禾致源进军产前诊断急刹车。
笔者认为,之前卫计委叫停二代基因测序的动作,虽然业内哀嚎声一片,却是促进个体化医学检测标准化发展的良好开端;但是现在几款产品通过审批,虽然大家一片叫好,笔者却有一些质疑。
首先,短短四五个月之内,4款产品要通过一系列的审批和临床实验,时间远远不够;再者,根据CFDA食药监械管印发的〔2014〕13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翻阅相关记录,“绿色通道”中也并无获批产品的创新审批记录。
其次,根据华大基因的收购记录,去年3月收购CG公司所获得的测序系统,以及LifeTech公司的Ion Proton系统,与BGISEQ-1000和BGISEQ-100两款仪器密不可分,试剂盒则是这两款机型的配套基础测序试剂。
国外厂商与部分基因测序企业的合作,促成产品“超常规”迅速获批,难免有国外厂商将技术“国产化”转移的嫌疑,这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来说,将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自主创新基因测序难免会因此受到国外“大鳄”的技术挤压,影响其占据市场的步伐;其次,将影响国内自主创新的氛围,倘若都将目光从自主创新上移开,专注于与国外进行“超常规”合作,谁还会把心思放在自主创新上?
说得严重一点,如果国内企业贪图一时之快引狼入室,我们永远改变不了给国外企业打工的身份,更何谈科技创新和自主产业发展?
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国内企业的一大难题。并且,由于该领域涉及到光学、自动化控制、温度控制、生化反应、生物信息分析等多个学科,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缺乏技术积累,在将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上也遭遇了不少困难。
当前,自主创新的国产基因测序仪器研究单位有四五家,研发的二代基因测序设备均没有发展到上市的标准。国家目前也在推进各种政策,让国内能有相关基因测序设备可使用。
卫计委正在实行两条路线对基因测序业务进行认证:一条是CFDA实施的认证;另一条是医政医管局筹立的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推进类似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CLIA)的认证,对设备条件、实验室环境、操作流程、检测项目等进行规范和认证,如果没有CFDA的认证,但是符合这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也可以实施检测项目。该工作去年已经开始推行。
这些政策显示了国家推进我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健康发展的决心,但在自主创新基因测序领域的投入却十分匮乏。根据相关数据,“十二五”以来,针对测序技术研发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支出不足2000万元。相比之下,美国平均每年投入超过2000万美元,已连续资助10年。
中国的医疗市场堪比全球巨无霸,国外厂商“垂涎欲滴”已久。随着基因测序临床应用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对中国市场的围剿已显露雏形。反观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技术,虽然还不足以与国外“大鳄”PK,但终归已有四五家企业取得了具有显示度的进展。而且,国产基因测序仪器也更能够接中国本地市场的“地气”,成本也比进口产品低,不用受制于人,在进口国外设备时频繁受到逐年上涨的价格限制,假以时日必将承载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希望。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和扶持政策,我国未来个体化医疗这个万亿级市场将成为外企的“活期存折”。
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官网发布消息,称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等一批医疗器械注册获批。这是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首次获批上市。一时间业界轰动,新闻媒体也将其视为基因测序领域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但仅仅在几个月之前,今年2月,卫计委和CFDA联合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国内开展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业务遭受重创,行业内几大机构也经历寒冬:华大上市受阻,贝瑞和康上市受阻,安诺优达投资信心动摇,诺禾致源进军产前诊断急刹车。
笔者认为,之前卫计委叫停二代基因测序的动作,虽然业内哀嚎声一片,却是促进个体化医学检测标准化发展的良好开端;但是现在几款产品通过审批,虽然大家一片叫好,笔者却有一些质疑。
首先,短短四五个月之内,4款产品要通过一系列的审批和临床实验,时间远远不够;再者,根据CFDA食药监械管印发的〔2014〕13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翻阅相关记录,“绿色通道”中也并无获批产品的创新审批记录。
其次,根据华大基因的收购记录,去年3月收购CG公司所获得的测序系统,以及LifeTech公司的Ion Proton系统,与BGISEQ-1000和BGISEQ-100两款仪器密不可分,试剂盒则是这两款机型的配套基础测序试剂。
国外厂商与部分基因测序企业的合作,促成产品“超常规”迅速获批,难免有国外厂商将技术“国产化”转移的嫌疑,这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来说,将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自主创新基因测序难免会因此受到国外“大鳄”的技术挤压,影响其占据市场的步伐;其次,将影响国内自主创新的氛围,倘若都将目光从自主创新上移开,专注于与国外进行“超常规”合作,谁还会把心思放在自主创新上?
说得严重一点,如果国内企业贪图一时之快引狼入室,我们永远改变不了给国外企业打工的身份,更何谈科技创新和自主产业发展?
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国内企业的一大难题。并且,由于该领域涉及到光学、自动化控制、温度控制、生化反应、生物信息分析等多个学科,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缺乏技术积累,在将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上也遭遇了不少困难。
当前,自主创新的国产基因测序仪器研究单位有四五家,研发的二代基因测序设备均没有发展到上市的标准。国家目前也在推进各种政策,让国内能有相关基因测序设备可使用。
卫计委正在实行两条路线对基因测序业务进行认证:一条是CFDA实施的认证;另一条是医政医管局筹立的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推进类似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CLIA)的认证,对设备条件、实验室环境、操作流程、检测项目等进行规范和认证,如果没有CFDA的认证,但是符合这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也可以实施检测项目。该工作去年已经开始推行。
这些政策显示了国家推进我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健康发展的决心,但在自主创新基因测序领域的投入却十分匮乏。根据相关数据,“十二五”以来,针对测序技术研发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支出不足2000万元。相比之下,美国平均每年投入超过2000万美元,已连续资助10年。
中国的医疗市场堪比全球巨无霸,国外厂商“垂涎欲滴”已久。随着基因测序临床应用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对中国市场的围剿已显露雏形。反观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技术,虽然还不足以与国外“大鳄”PK,但终归已有四五家企业取得了具有显示度的进展。而且,国产基因测序仪器也更能够接中国本地市场的“地气”,成本也比进口产品低,不用受制于人,在进口国外设备时频繁受到逐年上涨的价格限制,假以时日必将承载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希望。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和扶持政策,我国未来个体化医疗这个万亿级市场将成为外企的“活期存折”。
下一篇:新一代测序面临六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