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发布2013年度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2014/8/1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利用空间技术遥感监测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并发布年度报告,在国际上充分体现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主持报告发布的科技部办公厅副巡视员孙玉明说。

  展示我国遥感界最新成果

  “2013年度报告工作除了大量采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遥感数据之外,更加注重利用国内已初具规模的国产卫星数据积累,展示中国遥感界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对人类社会的独特贡献。”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廖小罕介绍,2013年度报告展示了中国遥感界的协同创新精神。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状况”分报告利用世界上第一套全球地表覆盖30m分辨率遥感数据制图成果(GlobalLand30),提取出全球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空间格局解读与时空变化分析,在国内外均属首次发布;“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分报告以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农情遥感监测系统(CropWatch)为基础,结合遥感数据与传统地面信息,利用以遥感应用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原创方法和指标监测了2013年度全球农业环境、全球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4种大宗粮油作物种植状况以及全球粮食生产形势,对增强全球粮油信息透明性,保障全球粮油贸易稳定与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是科技部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教育部、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从数据支撑、人才队伍、成果共享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2013年5月28日,科技部首次对外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国际粮农组织等相关机构正在积极使用报告发布的数据产品。

  与报告同步发布的相关数据集产品总下载量达30万景,相关数据集产品以及形成的结论纳入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支撑了IPCC中国国家报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国家遥感中心根据科技部总体部署,在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清华大学、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了2013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此外,还有600多人次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参加各类研讨、咨询和指导,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更多采用国产卫星遥感数据

  廖小罕表示,作为“全国空间信息系统”重要服务内容,中国将长期、持续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并确定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将年度报告及相关数据产品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今后,科技部将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渠道开展工作。

  国际上,将借助政府间地球观测组织合作平台和中国作为全球环境展望(GEO)联合主席国的有利条件,推进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继续加强对现有遥感数据产品的国际验证,进一步扩大该工作的国际影响和应用;在国内,将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借助中国GEO部际协调机制和国家遥感中心业务部协调机制,更多地采用国产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对更多的全球生态环境因子的持续监测与数据更新,特别是加大我国气象、海洋、资源、环境、测绘等卫星数据的综合应用,并将此项工作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相关科技计划紧密结合,协同创新。

  科技部将抓住GEO启动下一个十年规划制定工作的契机,将年度报告工作纳入《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执行计划(2016-2025)》,让更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