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食源性病源微生物检测达成协议

[2014/8/12]

  据悉,中美双方将共同参与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研发,建立重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基因序列综合数据库,共享未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试剂盒、大样本数据分析以及在产业化和商业化中的应用。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引发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其中包括由食品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随着食品供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的责任,通过全球的合作,可以为国际公共健康管理带来一种新的模式。据介绍,该项计划还将彻底改变农业检测中现行的一些方法,以提高对食物链各环节(从农场到餐桌)分子检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中美双方在国际化平台上,打破原有的研发合作模式,遵循各项法律法规,强调生物材料如微生物分离株、 DNA序列及微生物综合数字的转移和共享,同时,对于知识产权将做出合理的界定,为推动基因组测序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开展更多合作。在“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签约项目中,中美双方的合作包括以下六大方面:一是中美专家在科学和技术人员之间培训和交流;二是“十万病原基因组项目”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亚洲范围内的扩大合作;三是生物资源的交换;四是项目相关信息和生物信息学的交换;五是联合发表科学出版物;六是争取两国对此合作项目联合资助。

  在本次合作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主要职责是进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测序与收集工作,同时,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和完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朱宝利教授称,他们将实现对大样本食源性病毒基因的总监控,对外公布基因测序相关数据,并且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食品安全、土地环境污染以及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基因技术将为上述领域带来跨越式飞跃,尽管现在应用还不很明朗,但是,未来技术产业化和市场空间前景不可预期。

  当前中国市场上食品并未进行食源性病源微生物检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此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artWeimer博士建立合作,将在创新技术、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企业成果转化上开辟出新的模式,建立病源性基因组数据库,将为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问题提供更加有效便捷廉价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