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建设

[2014/8/13]

  卫计委设立食品安全监测点

  苏志表示,国家卫计委已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年度国家风险监测计划,在2142个县区设置了食品污染物的监测点,2013年共监测42万件食品样品,涵盖了307项监测指标,获得的监测数据493万个。

  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的形势总体稳定,并且不断向好。其中,乳制品、面粉等食品中真菌毒素、微生物等污染物情况趋于好转,兽药滥用以及非法添加的情况有所遏制。同时,监测发现因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控制不严以及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或禁用物质的情况还存在,这些构成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对于新食品原料审查工作进展,苏志表示,国家卫计委已经在2013年共审查通过了新食品原料18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37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8种,完成了食品包装材料的清理工作,公布了第三批258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名单。

  苏志还表示,国家卫计委已在全国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1600余家。全年共接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1001起,救治患病人数14413人。监测显示,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下降趋势,致病性微生物仍然是主要病因,宾馆饭店、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是主要暴发场所。此外,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中毒是主要致死原因。

  整合食品标准项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司长苏志在11日新闻发布会上谈到食品安全标准整合问题时表示,我国现行的各类食品标准4900多项,到2015年底,将整合制定出1000多项食品标准。

  苏志说,经过食品标准清理,现行的各类食品标准4900多项,对其中强制性内容进行分析、归类、梳理以后,我们提出了今后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目录是 1000多项。现在我们已经新制定颁布的是400多项,另有400多项纳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计划,大概还有二三百项是需要新制定的,陆陆续续这几年我们在安排。

  苏志强调,2014年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计划已经上网了。一方面是整合梳理现有的标准,已经有的,可以用的,把它梳理出来。另外一方面,缺失的这一部分还没有的,纳入我们的制定、修订计划。到2015年底,就是“十二五”结束的时候,1000多个标准就基本都有了。

  “但是制定标准是一个很复杂的协调过程,不排除有一些标准可能争议比较大,大家讨论比较热烈,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影响一些标准的制定进度。因为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标准有不同的要求和诉求。所以,标准的讨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是底线。”苏志表示。

  建立食品安全体系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逐步健全,但一些领域假冒伪劣、违法犯罪问题还很严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说,保障食品安全,重要的是要提升治理能力,必须拿起“德治”和“法治”两大武器。

  目前,食药监总局正积极研究开展基于食品种类风险分级管理的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并区别设定非法添加与禁用物质、农兽药残留、污染物、致病菌等检验监测的项目指标,根据食品种类风险等级,拟订实施重点突出的抽检监测计划和方案,稳步推进食品安全等级分类监管。

  此外,围绕推行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问题,国家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苏志说,2013年,国家卫计委完成了近5000项食品标准的清理工作,2015年将基本完成食品安全现行相关国家标准的整合和标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