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规则”盛行 3C检测认证公信力丧失

[2014/8/18]

  「3C认证」 “给检测员红包是潜规则”

  3C认证是国家强制性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在玩具生产基地广东澄海,这一认证市场基本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负责。汕头市奇正玩具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一位经理告诉记者:“中轻联检测员来厂检测,一般有两人,每人要给1000至1200元红包,报销路费没有收据,用信封装给他们,这是多年的潜规则了。不给钱的话,就只能等着 小卡卡 喽。”

  汕头市前卫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认证检测代理中介公司。“每款产品检测费大概4000元至6000多元不等。如果是检测员来查厂,则另需约1.5万元。还要给检测员红包和路费大概是2400元左右,餐费另算。”公司林经理介绍。

  记者还以蔬菜合作社的名义与上海一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咨询机构取得联系。机构负责人唐先生说:“和我们合作的认证机构的审核员我都熟,我们会想办法让你过,你们只要接待好就行。”唐先生出具的合同中的确写道,咨询通过率100%,保证拿到证书。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见过不少企业周边水质根本不适合生产有机作物,有些农场甚至就弄两个过滤桶,就算是水处理过了。水源地和外面的水源直接相连,在检查前几天人工关掉,到检查时就能通过。

  澄海玩具协会秘书长蔡杰臣说,许多中介帮企业出“馊点子”通过认证,比如到市场上买一个产品当作正规产品去送检。而许多企业图方便和便宜,往往会选择这种“灰色合作”。

  3C认证遭业内质疑

  认证,本意是传递信任,增加价值,权威的认证还可以减少因重复认证带来的交易成本。然而,事实上由于目前认证市场上的种种“潜规则”,不但没能给认证者贴上 “诚信”标签,反而增加了成本。某认证机构内部人士透露,现在ISO9000系列认证已开始受到业内质疑,“谨慎的企业往往会直接派人去对方公司进行审核”。

  3C认证更是出现了“国内认,国际不认”的尴尬局面。据介绍,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国际上这一行业检测主要由欧美机构垄断,检测标准有差异;二是公信力不够,有资料显示,2009年,在“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预警系统”发布的风险通报中我国玩具产品达393项,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通报召回的玩具产品31次。今年5月和6月,“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预警系统”的两次周通报中,中国产品分别为29和18例,占全部通报的 65.9%和72%。

  “因此,做出口生意,还要另找外资认证机构检测,这些外资机构的费用更高,要求更严格,企业的负担更重。”蔡杰臣说。

  潜规则让认证机构失去公信力

  认证本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造假,企业能否在某些方面获得社会认可,拿到生产许可证与市场通行证,需要权威部门进行现场检测,这就要求相关检测机构必须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恪尽职守,否则认证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与存在的价值。

  认证机构失去了公信力,比企业产品质量平平更可怕,前者会造就一大批赝品的证书,破坏了公平竞争,后者有可能只是一次质量意外。可见,对于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所有的认证中介机构也进行一次市场资格认证,严防其扮演“李鬼”角色。

  再就是将认证机构纳入纪检部门的督查视线,采取一票否决,谁“出轨”搞权力变现,就吊销其认证资格,永远逐出市场。唯此才能撕开企业自我包装的假面具,还认证市场一方公平与公正。

  谁来监管认证者?

  “认证是相关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来负责的,往往由中介公司为企业和认证机构搭线。不少认证机构具有企业性质,他们也要生存。”上海一家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蔡杰臣则说:“认证检测代理中介市场也很乱,监管盲区难以避免。”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认为,要加强对认证机构监管。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同时,进一步放开认证行业这一第三方服务市场,让失去信誉的认证机构自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