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质量状况堪忧 修复刻不容缓

[2014/8/18]

  土壤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形势比预想的还要严重。”在前不久召开的“2014年中科集团环境保护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雷梅如此感叹。

  土壤污染不仅侵蚀可耕种土地面积,也影响现有耕地质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由于土壤污染,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有效耕层变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能受到严重威胁。

  近年来,土壤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频有发生,不仅对人民健康造成威胁,也给农民利益和粮食加工行业造成巨大损失。2013年5月发生的大米镉含量超标事件,就与土壤污染有关。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涉事镉大米的原粮产地湖南,省内大米加工企业受到重挫,当地水稻滞销,农民亏损严重。镉大米事件并非个案,据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亿元。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综合多样,工业污染、城市污水、农业投放等多种污染源,都会对土壤形成综合性污染并产生累加效应。以农业生产为例,过度施肥、不合理使用地膜等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使土壤治理工作极其艰巨。

  政策助力土壤治理

  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但要解决土壤污染问题,资金是个大难题。据庄国泰推测,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需要上万亿、几十万亿的投入才行。但是,根据2011年12月15日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规定,“十二五”期间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仅为300亿元。土壤修复的资金缺口巨大,使得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治理及修复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土壤修复工程”。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出现关于土壤修复的说法。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也在今年“两会” 上承诺,今年将出台并实施《土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国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土壤污染治理要在公众信任和实际治理成效间形成有效对接。”广东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总工程师刘文华建议,一方面,污染严重的土壤要严格禁止农业生产并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对于污染影响程度不确定或较轻的土壤,各地政府要在土壤污染状况清晰公布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污染区农作物的流向。要建立、完善覆盖国土、农业、环境等各领域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和管理体制,实施土壤污染的行政问责制度,谋求在全国范围治理土壤污染的治本之策。

  修复成当下主流

  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凸显,“土壤修复”这个有些陌生的名词也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实施“土壤修复工程”;4月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增加了土壤修复的内容;今年国家还将出台并实施《土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遏制土壤污染恶化趋势。

  “土壤修复首先碰到的是技术问题,一项技术的适用性、经济性决定了其推广应用范围和进度。”雷梅长期从事土壤修复,对修复技术了如指掌。“采用工程、物理化学方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常常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生物活性下降和肥力退化等,难以应用于大规模污染土壤的改良,特别是耕地修复。而植物修复技术不仅修复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对土壤结构不产生破坏,还能改善土壤生态、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碳固定。”

  在政策驱动下,土壤修复产业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林牧用地和工矿业场地污染严重,还有不少传统产业将面临转产、搬迁或关停的现实处境,这些都给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也表示:“与大气、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总体差距较大。一旦市场打开,规模将远远大于大气和水污染的治理。”专家普遍预计,土壤修复产业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