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全面铺开

[2014/9/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中央解决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工程自2003年12月启动,历经十年建设于去年底实现全线贯通,预计今年汛期过后就将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保护一直是全国政协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7月10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与会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主题进行充分交流。

  大家认为,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库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的相关规划,尤其要处理好水源地保护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用全局和长远的眼光看,要加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和配套工程的评估,落实、安排好后续项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库区及上游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加强治理,建立水源地水质保护长效机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清澈汉江水将通过1274公里的干线渠道滚滚北上,滋润干渴的华北大地,为北京、天津等沿线城市提供安全水源。

  “能否让受水区的华北人民喝到干净的、安全合格的饮用水,这取决于水源地的水质状况。我的老家就在水源地的河南省南阳市。1978年上大学之前,我喝的从来就是家乡的河水和井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水质甘洌爽口;去年我又回到老家,来到调水工程渠首的地方,喝了两个半瓶的故乡水,同样没有问题,同样安全可口,可以直接饮用,这说明目前水源地的水质条件非常好。”王光谦常委用现身说法证明水源地的水质状况。

  目前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良好,取水口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标准。曾经长期担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的张基尧常委提醒一定不能放松警惕、盲目乐观。“总体良好并不是处处良好,当前达标也并不意味着长期达标。一朝污染易,治理百年难,一旦丹江口水库被污染,治理将极其困难。必须汲取太湖、滇池污染治理的教训,采取标本兼治、立足长远、扶持与限制相结合、调水区与受水区相协调、经济发展与水源地保护相统一的方式,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今年 5月份,民进中央调研组专程赴河南南阳等地实地考察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的情况。座谈会上,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提出,要从国家层面构建保障中线供水安全的长效机制,加强统一管理,真正实现“一龙治水”,构建中线水质保障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国家层面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水量分配、防污治污、生态补偿、后期工程管护、移民后续安排等问题。

  “要进一步加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力度,对目前尚未落实投资渠道的规划新增项目,尽快落实资金渠道,保证各项任务完成和规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方法,加大对水源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对口支援。同时,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采取财政资金补助等措施,来保障治污项目的正常运行。”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常委认为,确保水质安全必须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必须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库区及上游的资金投入力度。

  处理好水源地保护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座谈会上,来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上游的湖北、河南、陕西三省政协的负责同志也带来了当地如何保护好水源地水质,以及处理好水源地保护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

  陕西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上游,为丹江口水库提供了70%的水源。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主席马中平表示,目前的水源地上游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环境保护和促进发展,投入需求大与当地财政紧张这两对矛盾。“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占陕西省面积的30%,人口的25%,但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2%和4.5%,由于受限于水源地保护,不能上大型工业项目,不能上大型产业,陕南三市的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4%和73%。”因此,他提出建议,要建立汉丹江水源保护的长效机制,将陕南水源区设立为国家级生态文明改革试验区,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增长机制,加大对水源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当地老乡也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同样反映,为了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河南省已经关闭了水源地周边的801个企业,使得库区周边的县财政压力加大。

  “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但是补偿的力度与水质保护的要求差距较大。”叶冬松建议,要将当前的治理与生态建设和建立水质保护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给予政策支持,尽快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大力实施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陈天会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水源区退耕还林的支持力度。目前,湖北省十堰市已经退耕还林220万亩,但25度以上的坡耕地还有55万亩尚未退耕,由于地处库边、河边,依然是影响库区水质的重点污染源。“如果这55万亩都能退掉,就能解决污水污染水源问题,现在的关键是缺少资金支持。”

  放眼长远,加强水源地和受水地对口协作

  饮水思源,受水感恩。一泓清水将水源地河南、湖北、陕西与受水地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座谈会上,除了提出要继续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的后续工作规划之外,常委、委员们尤其提出要借助工程的连通作用,切实加强水源地和受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口协作。

  王光谦常委在会上提出了“四倍跃进”的概念,即在生态环境保护好的情况下,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一半,经济还能翻一倍。“南水北调水源地区域的发展就面临着 ‘四倍跃进’的难题,应当借鉴三峡工程后续工作的相关做法,启动南水北调后续工作规划,勾画出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

  “老家库区人民并没有等待,他们正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之路。”王光谦介绍了河南省南阳市走生态文明绿色转型之路的经验———利用北京对口支援的机会,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引进去与当地的工业园区嫁接,实现了工业发展的跨越;发挥了水质好的优势,规划出了世界上首例水科技产业园。“只有北京和南阳为代表的渠首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未来20年才能把水质保护好。如果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是不可能把水质保护好的。所以我的建议就是,比照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经验,制定好南水北调工程后续工作的规划,引导水源地与受水地联手发展。”

  出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孙丹萍委员在座谈会上谈了库区人的亲身感受,反映了库区沿线各县市目前普遍存在的实际困难。她希望国家加大对库区的生态补偿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时能够在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得到来自首都北京的对口支持,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