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中国动物疫苗行业比美国更具发展前景
[2014/9/4]
对比美国动物疫苗行业,笔者认为,中国动物疫苗市场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源于:(1)相比美国严格的防疫体系,中国动物疫病以防疫为主,扑杀体系和疫病根除制度仍有很长的时间需要规范和落实,因此,行业的天花板还不会出现;(2)中国动物疫苗需求大军,中国生猪养殖业仍处于规模化初期,规模化继续提升将带来的疫苗需求的继续增长;(3)中国动物疫苗的非市场化(存在政府苗和市场苗)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将带来行业规模的增长(政府苗价格的上升以及部分政府苗向市场放开)。
(一)中国动物疫苗行业发展历程:步入正轨后的百废俱兴
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虽有百年历史,但由于国内时局动荡,行业较长时期内发展缓慢,总体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中国动物疫苗最早起源于1918年建立的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所,但由于时局动荡等原因,二十世纪上半页国内动物疫苗行业发展缓慢,产量小,品种少,也缺少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也很落后;这段时间内,中国相继研制出牛瘟、炭疽、猪瘟、禽霍乱、抗出败、抗猪丹毒等高免血清以及牛瘟组织乳剂苗、狂犬病组织乳剂苗、牛瘟脏器苗、猪瘟疫苗、鸡新城疫疫苗等。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动物疫苗行业的发展,1952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第一步行业法规《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与检验规程》,初步统一了中国动物疫苗质量标准;随后在全国大跃进的推动下快速筹建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总数达到28个;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五号部长令》对兽用生物制品的中试、生产和规程审定作了详尽的规定,从而规范了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制质量要求和标准化。
(3)20世纪90年代,中国畜牧业畜快速发展,动物疫苗需求开始增加,但由于研发滞后,产品供给短缺,许多中试品种进入市场;进入21世纪后,国内相关法律政策及监管机构陆续完善,兽药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验证,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动物疫苗生产企业逐渐集中,品牌疫苗产销量加速增长,同时随着养殖规模、防疫意识、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国内动物疫苗规模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通道。
1、法规监管创建良好的动物疫苗市场环境
日趋完善的政策法规与多层级的监管机构促进行业有序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兽药管理办法,对行业内具体问题作出相关规定。此外,兽药行业拥有县级、地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进行自律管理的中国兽药协会。笔者认为,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虽起源较早,但行业一直处于监管缺失的混乱状态,相关行业政策的及时出台,一方面从宏观角度为整个行业发展给予正确的政策指引和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规定产品质量要求和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限制了其无序扩张与混乱竞争局面的形成。
2、成长期行业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中国动物疫苗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行业各领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动物疫苗市场规模出现了台阶式的跨越,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带动产品的创新与工艺技术的进步,同时,在销售模式上,中国特有的市场苗 政府苗的双轨结构也出现了偏向市场化的优化趋势。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规模近年来出现快速扩大。21世纪初期市场规模仅有10亿元,2012年达到70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16%,具体来看,猪用疫苗2012年销售额44亿元,较2008年增长120%,禽用疫苗受禽流感疫病影响2012年出现回落,但仍较 2008年增长70%。
研发投入推动新品动物疫苗数量增加。中国动物疫苗领域研发支出由2008年2.5亿元增长到2012年 6.2亿元,扩大1.5倍,占销售额比重维持在7%左右;2010年和2011年中国动物疫苗新品证书核发数量出现突增,其中第三类新品数量增加显着。根据三类新品的具体指代,可以看出,第一类新品的产生说明中国区域内开始流行或单独流行的动物疫病,第二类新品的产生说明中国对进口疫苗品种的替代能力,第三类新品的产生说明国内企业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从数据来看,国内动物疫苗行业技术与工艺不断提升,对进口疫苗的替代能力也持续增强。
(二)中国动物疫苗行业:具更广阔空间
笔者看好中国动物疫苗市场前景,预计中国动物疫苗市场2015年规模将达到151亿元,复合增速24%(2011-2015),而更长期看,至2020年,中国动物疫苗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330亿元,复合增速20%(2011-2020)。
主要基于:(1)相比美国严格的防疫体系,中国动物疫病以防疫为主,扑杀体系和疫病根除制度仍有很长的时间需要规范和落实,因此,行业的天花板还不会出现;(2)中国动物疫苗需求大军,中国生猪养殖业仍处于规模化初期,规模化继续提升将带来的疫苗需求的继续增长;(3)中国动物疫苗的非市场化(存在政府苗和市场苗)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将带来行业规模的增长(政府苗价格的上升以及部分政府苗向市场放开)。
1.与美国防疫体制迥异决定中国动物疫苗需求空间更大
相比美国严格的防疫体系,中国动物疫病以防疫为主,扑杀体系和疫病根除制度仍有很长的时间需要规范和落实。
中国动物疾病防控以预防为主,扑杀为辅。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五条明确指出,中国对动物疾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此外,虽然中国对一些重大疾病的扑灭都做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中国动物疾病补偿机制不完善,大规模扑杀措施难以实施,因此国内在动物疫病防治中形成了与美国动物防疫迥异的“预防为主,扑杀为辅”的原则,更加重视对动物疫病的预防,对一些重大动物疫病采取国家规定强制性免疫;此外,中国在兽医体制和法律方面与美国差距大,对动物疾病防控效率比较低,因此进行免疫措施显得尤为关键。基于现阶段中国动物疾病防疫原则以及根除计划,笔者认为,中国动物疫苗市场并不会再短期内显现类似美国防疫制度下的需求天花板,后期需求空间较美国更大。
2.养殖业规模化继续提升拉动疫苗需求
中国动物疫苗需求大军,中国生猪养殖业仍处于规模化初期,规模化继续提升将带来疫苗需求的继续增长。主要在于:规模化养殖规模扩大会更加注重动物疫情防范,规模养殖企业一方面会加大传统疫苗(例如四大苗)的使用剂量(例如:增加头均使用疫苗的头份和次数),另一方面会扩大疫病防控的范围,例如猪圆环与伪狂犬疫苗等疫苗逐渐开始广泛注射,此外,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以及中国国内对养殖业禁用抗生素的提议,也使得规模养殖户更加重视对各类动物疾病的预防。
3.疫苗销售体制的非市场化向市场化迈进驱动行业规模增长
现阶段,中国动物疫苗分为政府苗(强制免疫疫苗)和市场苗(强制免疫疫苗 非强制免疫疫苗)。政府苗采取招标形式,基本为价低者得。而市场苗则为企业自行定价销售。目前政府苗比重大概在70%左右,市场苗占比30%。中国政府招采主要针对猪、禽两类动物的国家强制免疫疾病,近些年,政府苗销售额不断提升,但招采份额却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猪用疫苗招采份额由2009年94%下降到2012年80%,禽用疫苗招采份额由2009年49%下降到2012年43%。笔者认为,政府招采行为容易形成价格战,不利于企业进行产品的创新与技术的改进,市场苗份额的逐渐提升,可以增加行业的市场化竞争,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中国动物疫苗的非市场化(存在政府苗和市场苗)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将带来行业规模的增长(政府苗价格的上升以及部分政府苗向市场放开)。具体为:(1)防疫目标促使政府提高对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视,政府苗将逐渐由“低价”向“高效”转变,致疫苗价格提升;(2)放开部分强免苗,让市场决定需求,从而提升疫苗质量,导致价格提升,规模增长。
防疫目标促使政府提高对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视,政府苗将逐渐由“低价”向“高效”转变。长期以来,政府苗低价低质的局面不仅阻碍了行业的发展,而且较差的免疫效果违背了国家招采的初衷,影响到对动物疫情的控制。2012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对重大动物疾病均提出了具体的净化或者控制的要求。为保证《防治规划》顺利推进,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对疫苗质量要求的提高。例如:2013年9月,国家强制免疫应用口蹄疫疫苗将逐步执行新的疫苗质量标准,(1)要求口蹄疫灭活疫苗及合成肽疫苗效力检验标准由每头份3PD50提高到6PD50,新生产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内毒素每头份疫苗不超过50EU;(2)口蹄疫灭活疫苗总蛋白检测参数分两个阶段实施,自2014年1月1日起,对总蛋白含量实施不定期抽样检测,并公开检测结果;2015年1月1日起,总蛋白含量每ML疫苗不高于500ug。笔者认为,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高成本会求高价格,在政府苗招采量未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政府苗后期价格会有逐步提升的趋势和空间。放开部分强免苗,让市场决定需求。笔者认为,在条件成熟时,不排除国家届时放开1-2个强制免疫疫苗,不再招采,直接市场销售。笔者认为,此举并不会减少疫苗需求,反而会提升行业疫苗质量,导致价格提升,规模增长。
(一)中国动物疫苗行业发展历程:步入正轨后的百废俱兴
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虽有百年历史,但由于国内时局动荡,行业较长时期内发展缓慢,总体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中国动物疫苗最早起源于1918年建立的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所,但由于时局动荡等原因,二十世纪上半页国内动物疫苗行业发展缓慢,产量小,品种少,也缺少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也很落后;这段时间内,中国相继研制出牛瘟、炭疽、猪瘟、禽霍乱、抗出败、抗猪丹毒等高免血清以及牛瘟组织乳剂苗、狂犬病组织乳剂苗、牛瘟脏器苗、猪瘟疫苗、鸡新城疫疫苗等。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动物疫苗行业的发展,1952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第一步行业法规《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与检验规程》,初步统一了中国动物疫苗质量标准;随后在全国大跃进的推动下快速筹建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总数达到28个;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五号部长令》对兽用生物制品的中试、生产和规程审定作了详尽的规定,从而规范了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制质量要求和标准化。
(3)20世纪90年代,中国畜牧业畜快速发展,动物疫苗需求开始增加,但由于研发滞后,产品供给短缺,许多中试品种进入市场;进入21世纪后,国内相关法律政策及监管机构陆续完善,兽药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验证,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动物疫苗生产企业逐渐集中,品牌疫苗产销量加速增长,同时随着养殖规模、防疫意识、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国内动物疫苗规模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通道。
1、法规监管创建良好的动物疫苗市场环境
日趋完善的政策法规与多层级的监管机构促进行业有序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兽药管理办法,对行业内具体问题作出相关规定。此外,兽药行业拥有县级、地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进行自律管理的中国兽药协会。笔者认为,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虽起源较早,但行业一直处于监管缺失的混乱状态,相关行业政策的及时出台,一方面从宏观角度为整个行业发展给予正确的政策指引和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规定产品质量要求和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限制了其无序扩张与混乱竞争局面的形成。
2、成长期行业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中国动物疫苗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行业各领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动物疫苗市场规模出现了台阶式的跨越,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带动产品的创新与工艺技术的进步,同时,在销售模式上,中国特有的市场苗 政府苗的双轨结构也出现了偏向市场化的优化趋势。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规模近年来出现快速扩大。21世纪初期市场规模仅有10亿元,2012年达到70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16%,具体来看,猪用疫苗2012年销售额44亿元,较2008年增长120%,禽用疫苗受禽流感疫病影响2012年出现回落,但仍较 2008年增长70%。
研发投入推动新品动物疫苗数量增加。中国动物疫苗领域研发支出由2008年2.5亿元增长到2012年 6.2亿元,扩大1.5倍,占销售额比重维持在7%左右;2010年和2011年中国动物疫苗新品证书核发数量出现突增,其中第三类新品数量增加显着。根据三类新品的具体指代,可以看出,第一类新品的产生说明中国区域内开始流行或单独流行的动物疫病,第二类新品的产生说明中国对进口疫苗品种的替代能力,第三类新品的产生说明国内企业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进步,从数据来看,国内动物疫苗行业技术与工艺不断提升,对进口疫苗的替代能力也持续增强。
(二)中国动物疫苗行业:具更广阔空间
笔者看好中国动物疫苗市场前景,预计中国动物疫苗市场2015年规模将达到151亿元,复合增速24%(2011-2015),而更长期看,至2020年,中国动物疫苗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330亿元,复合增速20%(2011-2020)。
主要基于:(1)相比美国严格的防疫体系,中国动物疫病以防疫为主,扑杀体系和疫病根除制度仍有很长的时间需要规范和落实,因此,行业的天花板还不会出现;(2)中国动物疫苗需求大军,中国生猪养殖业仍处于规模化初期,规模化继续提升将带来的疫苗需求的继续增长;(3)中国动物疫苗的非市场化(存在政府苗和市场苗)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将带来行业规模的增长(政府苗价格的上升以及部分政府苗向市场放开)。
1.与美国防疫体制迥异决定中国动物疫苗需求空间更大
相比美国严格的防疫体系,中国动物疫病以防疫为主,扑杀体系和疫病根除制度仍有很长的时间需要规范和落实。
中国动物疾病防控以预防为主,扑杀为辅。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五条明确指出,中国对动物疾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此外,虽然中国对一些重大疾病的扑灭都做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中国动物疾病补偿机制不完善,大规模扑杀措施难以实施,因此国内在动物疫病防治中形成了与美国动物防疫迥异的“预防为主,扑杀为辅”的原则,更加重视对动物疫病的预防,对一些重大动物疫病采取国家规定强制性免疫;此外,中国在兽医体制和法律方面与美国差距大,对动物疾病防控效率比较低,因此进行免疫措施显得尤为关键。基于现阶段中国动物疾病防疫原则以及根除计划,笔者认为,中国动物疫苗市场并不会再短期内显现类似美国防疫制度下的需求天花板,后期需求空间较美国更大。
2.养殖业规模化继续提升拉动疫苗需求
中国动物疫苗需求大军,中国生猪养殖业仍处于规模化初期,规模化继续提升将带来疫苗需求的继续增长。主要在于:规模化养殖规模扩大会更加注重动物疫情防范,规模养殖企业一方面会加大传统疫苗(例如四大苗)的使用剂量(例如:增加头均使用疫苗的头份和次数),另一方面会扩大疫病防控的范围,例如猪圆环与伪狂犬疫苗等疫苗逐渐开始广泛注射,此外,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以及中国国内对养殖业禁用抗生素的提议,也使得规模养殖户更加重视对各类动物疾病的预防。
3.疫苗销售体制的非市场化向市场化迈进驱动行业规模增长
现阶段,中国动物疫苗分为政府苗(强制免疫疫苗)和市场苗(强制免疫疫苗 非强制免疫疫苗)。政府苗采取招标形式,基本为价低者得。而市场苗则为企业自行定价销售。目前政府苗比重大概在70%左右,市场苗占比30%。中国政府招采主要针对猪、禽两类动物的国家强制免疫疾病,近些年,政府苗销售额不断提升,但招采份额却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猪用疫苗招采份额由2009年94%下降到2012年80%,禽用疫苗招采份额由2009年49%下降到2012年43%。笔者认为,政府招采行为容易形成价格战,不利于企业进行产品的创新与技术的改进,市场苗份额的逐渐提升,可以增加行业的市场化竞争,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中国动物疫苗的非市场化(存在政府苗和市场苗)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将带来行业规模的增长(政府苗价格的上升以及部分政府苗向市场放开)。具体为:(1)防疫目标促使政府提高对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视,政府苗将逐渐由“低价”向“高效”转变,致疫苗价格提升;(2)放开部分强免苗,让市场决定需求,从而提升疫苗质量,导致价格提升,规模增长。
防疫目标促使政府提高对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视,政府苗将逐渐由“低价”向“高效”转变。长期以来,政府苗低价低质的局面不仅阻碍了行业的发展,而且较差的免疫效果违背了国家招采的初衷,影响到对动物疫情的控制。2012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对重大动物疾病均提出了具体的净化或者控制的要求。为保证《防治规划》顺利推进,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对疫苗质量要求的提高。例如:2013年9月,国家强制免疫应用口蹄疫疫苗将逐步执行新的疫苗质量标准,(1)要求口蹄疫灭活疫苗及合成肽疫苗效力检验标准由每头份3PD50提高到6PD50,新生产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内毒素每头份疫苗不超过50EU;(2)口蹄疫灭活疫苗总蛋白检测参数分两个阶段实施,自2014年1月1日起,对总蛋白含量实施不定期抽样检测,并公开检测结果;2015年1月1日起,总蛋白含量每ML疫苗不高于500ug。笔者认为,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高成本会求高价格,在政府苗招采量未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政府苗后期价格会有逐步提升的趋势和空间。放开部分强免苗,让市场决定需求。笔者认为,在条件成熟时,不排除国家届时放开1-2个强制免疫疫苗,不再招采,直接市场销售。笔者认为,此举并不会减少疫苗需求,反而会提升行业疫苗质量,导致价格提升,规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