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引发社会问题 管控须新机制

[2014/9/15]

  在2006—2010年期间,我国共发生了63起铅、镉污染事件中,33起引发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占比53.4%;同一时期,我国所发生的232起三级以上环境事件中,56起事件中环境污染导致了健康损害,37起环境事件发展为群体性事件,还有19起涉及健康问题。

  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难度大,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情况复杂,不同人的个体对污染的健康反应存在差异。复旦大学教授阚海东说,研究发现,相对于男性,女性对污染更敏感。如当前公众非常担心的空气污染,阚海东团队做的文献调研等发现,所有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有毒物质,包括吸烟在内,女性比男性反应大,女性也比男性容易受污染影响。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污染反应不同,老年人对污染更敏感。

  “我们还发现,广州和福州这些南方城市空气污染物水平相对较低,但单位污染物浓度健康危害远高于兰州等西北城市。”阚海东说,那是由于我国西北地区较多的大气污染物成分来自于自然源,如尘土等。而自然来源的颗粒物对人毒性相对较低;东南地区较多大气污染物成分来自燃煤、烧油,化学毒性大。不同污染物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空气污染危害性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把不同大小的颗粒物跟健康做了一个关联,一个关键性发现是,直径小于或等于0.5微米的颗粒物对居民健康影响更大。从环境科学角度来说,小于0.5微米与大于0.5微米的颗粒物在肺里沉积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阚海东强调,未来我国管理大气颗粒物污染,应更多关注质可能会引起较大的健康风险那部分颗粒物。

  除空气污染外,饮水污染导致人体健康情况也不相同。“经饮水暴露系数也可看到,华北地区是全国平均水平1.2倍,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其0.6倍;华南地区水平已达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而西北地区较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即0.5倍。”中国环境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赵秀阁说。

  吕忠梅说,从环境与健康来讲,最需要建立的是风险管理机制。目前,我国环境管理手段也不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目前管理模式是事后监控模式。出了问题,再成立领导小组开展调查,是事后管理而非事前的风险管理模式。

  而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于云江认为,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管理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调查,二是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三是风险管控,三者彼此存在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了环境与健康的污染管理体系。而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管理里最主要的难点问题,或最有技术含量的是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技术。

  于云江表示,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技术方法方面,不断发展完善,形式多种多样,体系逐渐成熟。而我国也正在逐步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