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唯有在P4实验室才能操作的致命性病毒
[2014/11/11]
一、马尔堡病毒
这是一种致命性病毒。同义名:绿猴病病毒,绿猴因子。马尔、马堡病毒,是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源。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有关,亦是同样源自非洲乌干达及肯尼亚一带,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通疾病。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但病毒终极来源不明。
马尔堡病毒可以透过体液,包括血液、排泄物、唾液及呕吐物传播。对于这种具高度传染能力,而同时致命的疾病,目前没有任何疫苗或医治的方法。病患者病状为发高烧,腹泻、呕吐,身体各孔穴严重出血。通常病发后一周死亡。病发死亡率为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一百。
马尔堡病毒结构为典型的丝状病毒,形似丝线,直径通常一样,但长度介于800至14,000纳米(nm),通常感染力最强时长度约为790nm。病毒物质由七种已知蛋白质组成。马尔堡病毒结构与埃博拉几乎一样,但两者的抗原反应不一。换言之,两者在引致感染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不同。马尔堡病毒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线状病毒。
2004年10月起,马尔堡病毒在非洲安哥拉爆发,至2005年7月才平息,超过300人病发身亡。据美国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数字[1],2005年内,病症个案以每天3%速度增加。这次爆发的发病死亡率维持高达99%,首五个月更高达100%。
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健康人。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本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发生本病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此外,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马尔堡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尔后被带至区域淋巴结,在淋巴系统内播散,并通过血行感染肝、脾和其他组织。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
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其机制是:病毒和细胞表面的凝集素结合,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坏死。
2. 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其机制是:1病毒由入侵部位扩散至各系统,从而抑制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1型干扰素的应答;2由于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活化受到部分抑制,从而影响体液免疫反应;3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4 受感染的巨噬细胞产生各种介质,并通过各种途径导致严重病变,如细胞表面表达组织因子引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功能失调、低血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二、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Ebola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敏感动物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V。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传播方法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重要事实: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会造成严重病毒性出血热疫情。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疫情的病死率可高达40%。
该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和家畜传播给人类。
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可造成人际传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非洲、巴尔干地区、中东和亚洲北纬50度以南的国家中流行。
·目前尚无任何用于人类或动物接种的疫苗。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见于动物和蜱虫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布尼亚病毒科家族的蜱传病毒(内罗病毒属)所导致的一种广泛传播的疾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会导致严重的病毒性出血热疫情,病死率为10-40%。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非洲、巴尔干地区、中东和亚洲北纬50度以南的国家中流行。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宿主包括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如牛、绵羊和山羊。许多鸟类抗感染,但鸵鸟易感染,在流行地区感染率会很高,它们已成为人间病例的源头。例如,在南非一个鸵鸟屠宰场就曾发生过疫情。在这些动物中未见明显的疾病。
动物被受感染的蜱虫叮咬而感染,受感染后其血液中的病毒会持续存留一周左右,当另一个蜱虫叮咬后,即造成蜱虫-动物-蜱虫循环传播。许多蜱属都可能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传播媒介主要为璃眼蜱。
传播
传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可通过蜱虫叮咬或在屠宰期间和之后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组织传播给人类。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畜牧行业,如农业工人、屠宰场工人和兽医。
密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可造成人际传播。医疗设备消毒不当,针头重复使用,医疗用品污染,也会发生医院感染。
体征和症状体
征和症状潜伏期时间长短取决于病毒感染人体方式。被蜱虫叮咬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一到三天,最长时间为九天。接触受感染血液或组织后的潜伏期一般为五到六天,有记载的最长时间为13天。
症状的出现很突然,发烧、肌肉痛(肌肉酸痛)、头晕、颈部疼痛和僵硬、背痛、头痛、眼痛、畏光(对光敏感)。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早期咽喉痛,继而情绪波动剧烈,意识混乱。二至四天后,可能从焦躁不安转为嗜睡、抑郁和倦怠,可能出现右上腹痛,可检出肝脏肿大。
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心动过速(心律加快)、淋巴结肿大、内部粘膜表面呈瘀点状皮疹(皮肤出血引起的皮疹),如口腔和咽喉以及皮肤表面。通常有肝炎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五天后可能会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或肺衰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死亡率约为30%,死亡常发生于发病的第二周。康复的患者,一般是在发病后第九天或第十天开始出现好转迹象。
这是一种致命性病毒。同义名:绿猴病病毒,绿猴因子。马尔、马堡病毒,是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源。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有关,亦是同样源自非洲乌干达及肯尼亚一带,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通疾病。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但病毒终极来源不明。
马尔堡病毒可以透过体液,包括血液、排泄物、唾液及呕吐物传播。对于这种具高度传染能力,而同时致命的疾病,目前没有任何疫苗或医治的方法。病患者病状为发高烧,腹泻、呕吐,身体各孔穴严重出血。通常病发后一周死亡。病发死亡率为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一百。
马尔堡病毒结构为典型的丝状病毒,形似丝线,直径通常一样,但长度介于800至14,000纳米(nm),通常感染力最强时长度约为790nm。病毒物质由七种已知蛋白质组成。马尔堡病毒结构与埃博拉几乎一样,但两者的抗原反应不一。换言之,两者在引致感染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不同。马尔堡病毒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线状病毒。
2004年10月起,马尔堡病毒在非洲安哥拉爆发,至2005年7月才平息,超过300人病发身亡。据美国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数字[1],2005年内,病症个案以每天3%速度增加。这次爆发的发病死亡率维持高达99%,首五个月更高达100%。
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健康人。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本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发生本病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此外,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马尔堡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尔后被带至区域淋巴结,在淋巴系统内播散,并通过血行感染肝、脾和其他组织。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
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其机制是:病毒和细胞表面的凝集素结合,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坏死。
2. 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其机制是:1病毒由入侵部位扩散至各系统,从而抑制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1型干扰素的应答;2由于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活化受到部分抑制,从而影响体液免疫反应;3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4 受感染的巨噬细胞产生各种介质,并通过各种途径导致严重病变,如细胞表面表达组织因子引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功能失调、低血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二、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Ebola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敏感动物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V。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传播方法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重要事实: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会造成严重病毒性出血热疫情。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疫情的病死率可高达40%。
该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和家畜传播给人类。
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可造成人际传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非洲、巴尔干地区、中东和亚洲北纬50度以南的国家中流行。
·目前尚无任何用于人类或动物接种的疫苗。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见于动物和蜱虫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布尼亚病毒科家族的蜱传病毒(内罗病毒属)所导致的一种广泛传播的疾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会导致严重的病毒性出血热疫情,病死率为10-40%。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非洲、巴尔干地区、中东和亚洲北纬50度以南的国家中流行。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宿主包括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如牛、绵羊和山羊。许多鸟类抗感染,但鸵鸟易感染,在流行地区感染率会很高,它们已成为人间病例的源头。例如,在南非一个鸵鸟屠宰场就曾发生过疫情。在这些动物中未见明显的疾病。
动物被受感染的蜱虫叮咬而感染,受感染后其血液中的病毒会持续存留一周左右,当另一个蜱虫叮咬后,即造成蜱虫-动物-蜱虫循环传播。许多蜱属都可能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感染,传播媒介主要为璃眼蜱。
传播
传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可通过蜱虫叮咬或在屠宰期间和之后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组织传播给人类。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畜牧行业,如农业工人、屠宰场工人和兽医。
密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可造成人际传播。医疗设备消毒不当,针头重复使用,医疗用品污染,也会发生医院感染。
体征和症状体
征和症状潜伏期时间长短取决于病毒感染人体方式。被蜱虫叮咬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一到三天,最长时间为九天。接触受感染血液或组织后的潜伏期一般为五到六天,有记载的最长时间为13天。
症状的出现很突然,发烧、肌肉痛(肌肉酸痛)、头晕、颈部疼痛和僵硬、背痛、头痛、眼痛、畏光(对光敏感)。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早期咽喉痛,继而情绪波动剧烈,意识混乱。二至四天后,可能从焦躁不安转为嗜睡、抑郁和倦怠,可能出现右上腹痛,可检出肝脏肿大。
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心动过速(心律加快)、淋巴结肿大、内部粘膜表面呈瘀点状皮疹(皮肤出血引起的皮疹),如口腔和咽喉以及皮肤表面。通常有肝炎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五天后可能会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或肺衰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死亡率约为30%,死亡常发生于发病的第二周。康复的患者,一般是在发病后第九天或第十天开始出现好转迹象。
下一篇:国内首个慢粒患者治疗路径图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