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食品标准体系助推行业可持续发展

[2014/12/22]

  我国肉类食品消费增长迅速

  中国肉类协会的相关数据显示,近20年内,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从每年35公斤上升到60多公斤,其中猪肉消费总量是世界平均消费量的2.5倍。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经合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接下来的十年内,我国有望超过欧盟,成为人均猪肉消费第一的区域。

  随着肉类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我国肉类工业科技得到逐步提高,包括屠宰加工技术、肉类加工技术和肉类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肉类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的提高,为我国肉类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也成为了影响我国食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如今我国依然将肉类食品安全作为研究重点,在保鲜技术、检测技术和可追溯系统方面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如通过建立“源头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信息追溯体系,可实现对肉食品各环节全程有效的监管。

  部分新食品缺乏国家标准

  我国目前从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的肉及肉制品标准体系。现行有效的肉制品相关国家标准约110多个、行业标准210多个(包括农业行业标准NY、商检行业标准SN、商业行业标准SB、轻工行业标准QB)。在所有肉及肉制品标准中,检测方法标准占了一半以上,主要是常规检测方法标准、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等。

  目前纳入QS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肉制品包括所有以动物肉类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肉类加工产品(以水产动物为原料加工的制品单独分类为水产加工品),分四个单元,包括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熏烧烤肉制品、熏煮香肠火腿制品等。部分新食品缺乏国家标准,只能由企业自行制定企业标准。

  “标准国际化”助推肉食行业发展

  专家同时表示,欧美等国际肉类强国执行高水平的行业标准,是中国肉食产业学习的榜样。然而,这些国家同样经历过标准不完善的阶段,但通过加强管理、改进工艺、完善标准,最终形成了科学、完善、规范的肉类食品标准体系,为本国和世界供给高质量的肉食制品。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的大好机会:通过引进技术、资本、管理经验,接轨国际标准,提升行业生产水平,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专家指出,食品安全问题威胁着中国肉食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肉类生产标准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目前,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执行最为复杂和严格的生产标准,对产品的生产地、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认证。但是,中国对肉类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管理还停留在常规疫病检疫等基础项目上,农药、兽药、有害物质残留及产品分级认证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