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快检技术进入“互联网+”时代

[2015/10/8]

  9月25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国家药品快检数据库网络平台项目”通过结题验收。据了解,该项目充分展现了“互联网+”思维在药检领域的应用,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了数据为监管服务的目的。

  据中检院副院长王佑春介绍,2012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印发《加快推进药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构建国家药品快检数据库网络平台。中检院随即展开大量调研和试点工作,经过两年时间,最终建设完成了以近红外图谱快速比对分析模型为基础,结合外观鉴别、化学、生物、物理、光谱和色谱等多种快速检验技术于一体的国家药品快速检验数据库网络平台。

  据了解,该平台包括三大子系统:网络管理系统、车载管理系统、手机APP。平台重点针对国家基本药物、进口药品和基层常用药品,建立了适宜基层监管的药品快速检验方法,特别是针对掺杂、掺假等非法添加问题,建立了规范化的全国药品快检研发与应用管理体系。同时,平台实现了对现有全国400余辆药品快检车的实时联网及定位监控,改变了以往药品快检车及快检工作人员“单兵作战”的工作模式,促进了全国药品快检信息的资源共享。

  记者看到,技术人员在手机上下载快检网络平台的APP后,轻轻扫描药品外包装的监管码,手机上就显示出药品名称、厂家、规格、流向、防伪等详细信息。另据了解,一台外形轻巧、简便的近红外图谱设备,也将随着项目的推广应用装载到快检车上。这台设备能检测识别真假药品,方便基层监管人员使用。

  为确保平台在基层的应用效果,由中检院信息中心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又分别前往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吉林、上海、浙江、青海、广东等省市进行了试用培训及推广工作,快检技术反馈效果良好,受到了基层监管人员的欢迎。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领衔的项目结题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建设单位的工作汇报,审查了项目文档。专家组认为,该平台集科研、应用、管理于一体,覆盖了多种快检技术,支持基层稽查、业务数据上报、中央任务下发管理等多项功能。项目通过将快检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发了具有创新性的近红外建模技术,使药品快检技术取得了新进展。

  专家组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应加强该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该平台要向食品快检领域和快检大数据的挖掘分析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