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雾霾不能成移动医疗的创业机会?

[2015/12/4]

  北京的雾霾,会是一个创业信号吗?

  在北京的这场重度雾霾中,好莱坞的过气大片“寂静岭”真实地火了。浑浊的天空反倒激发了父老乡亲们无穷的幽默感,一波又一波的段子席卷朋友圈。而在这些幽默背后,潜藏着的却是除了等待西北风之外的无可奈何。

  真的么?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越来越接近科幻小说的现实世界里,在得出任何一个“不可能”的结论之前,都需要重新反思。灰黑色的雾霾深处,竟然潜藏着一条移动医疗的产业链。

  对于每一个在雾霾中呆久了的人,恐怕都会在潜意识里关心一个数据:自己究竟吸入了多少有害物质。这方面能否开发出一个能够检测可吸入颗粒物的口罩或其他智能硬件,可以记录下用户在一天生活中究竟会吸入多少PM 2.5?

  有一个疑问,雾霾毕竟是有时效性的,我们毕竟期待着某天可以被治理好。那么这个东西会不会没用了?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个硬件解决的是个可吸入颗粒物的问题,那么能不能还被用于一些对气体、花粉等过敏的患者,帮助他们提前检测一个地方的环境,对过敏物质发出预警?

  移动医疗一直在强调健康管理,那么是否能够对经历雾霾的人群进行相关方面的数据检测,以此做出对健康的预警?比如,PM 2.5在血液中的含量能否即时检测?

  我们都知道,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就是PM 2.5颗粒,如果能够对这个数据进行监测,并在一定程度之后提出预警或者建议,这将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因雾霾引起的疾病。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雾霾天气应减少室外活动,但人们并不清楚究竟雾霾严重到什么程度应该减少外出,而外出的次数究竟应该减少到多少。这个时候能否根据每个人的健康数据以及空气质量的数据进行综合判断。比如,在雾霾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外出几次是可接受的,外出几次是危险的,外出几次是尽量不要做的。这样是否能够对易感人群有所帮助?

  此外,现在的基因检测成本已经很低了,尤其是应用芯片法对一些基因位点的检测,价格已经降到了几百块钱。这已经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了。现在,雾霾这么严重,是否可以开发一款基因检测产品,发现那些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

  提早发现这些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可以帮助这类人群在空气质量恶化之前提早做好准备,甚至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空气质量好的宜居城市。作为关注度极高的雾霾事件,也有助于基因检测打开市场。

  西北风总会来,雾霾终会散去,要创业的可要抓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