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尽快实现恶臭气体24小时在线自动监测

[2016/7/6]

    恶臭气体污染是目前环境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但目前臭与不臭的鉴别竟然还是主要靠“闻臭师”的鼻子!74日在广州举行的恶臭气体在线监控技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家和广东省的监测专家们都对目前恶臭气体监测手段的“落后”感到着急,并认为亟须从国家层面完善恶臭气体的监测标准和分析方法,一定要实现24小时在线自动监测。  

  所谓的恶臭污染物,是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广泛存在于化工、垃圾、污水、制药、酿酒、印染、印刷、能源、电力、纺织、养殖等一切有废气排放的企业以及一些居民区,严重危害员工以及周边居民健康。

  广东省环保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袁征在研讨会上表示,近年来广东地区对恶臭的投诉已占环境投诉的三成以上,成为公众感受所不能容忍的污染热点问题之一。

  广西南宁大观天下小区,不少业主挂出“臭”字,希望改变空气污染问题

  面对恶臭污染,首先要解决恶臭污染监测和评价的问题。恶臭物质众多,据统计有4000多种,特别是化工、制药、食品加工、垃圾处理等行业排放的恶臭物质少则十几种,多达上百种,远远超过现行国标的控制范围,其中部分恶臭气体的浓度和嗅阈值极低,需要特别的、灵敏的专业设备和检测方法。

  目前,我国评价综合臭气强度的国标方法是GB14675-93三点比较式嗅袋法(一种人工官能法)。

  冤不冤?闻不出臭味被告上法庭

  那么目前完整的“闻臭”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呢?记者了解到,首先是要工作人员到污水厂、垃圾填埋场或者其他类型的工厂进行采样。采样器是一个玻璃瓶子,抽真空后就带到需要取样的现场,打开瓶塞,能听到“呲呲”的声音,空气就被吸入瓶子里。样本取回后,用经过活性炭净化的空气对其进行稀释,然后“闻臭师”对味道进行辨别。据悉,每次对臭味进行鉴定需要6个闻臭师进行多轮嗅辨,最终才能得出有法定效力的检测报告。

  不过,这种方法依赖于气体稀释和人工嗅辨,存在局限性。不仅做一次试验成本很高,而且不同“闻臭师”嗅辨的结果不一样。对此,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肖文深有感触,他在论坛上说:“我本人和监测中心在内都是恶臭的受害者,深圳、惠州交界处的垃圾填埋场臭味扰民遭到周边老百姓频繁投诉,去年开始每个月我们都要监测一次,每次都很头大,采样要5个人,实验室分析要8个人。但结果很难说清楚,有时现场很臭,但实验室测不出来;有时反之。现在老百姓把我们告上法庭,政府部门对我们也不满意,真是两头受气。”

  肖文还表示,鼻子闻的方法存在不少问题,很多臭气都是偶发的,一阵风过去,现场采样有时采不到;实验室闻的结果也因人而异。

  改进:在线监测系统可监测可预警

  那么,未来对恶臭气体的监测和治理应该如何改进呢?国家环保部前总工程师万本太在研讨会上说:“监测恶臭气体不能再靠鼻子去闻,就像有无毒害靠舌头舔?这不是要命吗?要研究在线自动仪器监测方法,监测出来的强度与人体监测的准确度差多少,这是核心问题。”他同时透露,环保部监测司正在考虑把恶臭在线监测的方法作为下个年度的研究课题,推出配套的标准和评价方法,以及恶臭等级、对人体危害程度等。

  在研讨会上同时了解到,一种国产品牌的恶臭气体在线监测仪已在国内多个化工园区运行了几年。仪器制造商北京拓扑智鑫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一种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平台,采样方便快捷的监测仪器,建立三位一体动态实时的自动预报预警体系,实现及时监控发现并控制恶臭气体,减少恶臭扰民问题。

  该负责人介绍说,这种恶臭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可以进行区域综合布点,利用不同监测点浓度变化情况,并结合气象参数,有效确认恶臭污染气体排放源头和扩散规律,并支持与嗅辨员的三点比较式嗅袋法数据校准,实时监测计算出恶臭强度值,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中心系统,全面把握区域恶臭在线变化和趋势分析。 

  可用于化工厂监测、污水治理、垃圾填埋场、石油炼化、水泥肥料等企业或部门内部自控,对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的恶臭气体泄漏进行快速有效的监测和信息预警。针对各种环境恶臭污染执法提供数据辅助性支持,监控日常的企业运作及排放,并记录突然的气味臭气来源。

  而对于加强恶臭气体的治理问题,万本太建议,要将恶臭气体排放列入收费项目,“恶臭气体也包括VOCs(可挥发性有机物),要像治理VOCs一样,向排放恶臭气体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尽管国家还没有收费标准,但广东可以先行先试,要求发出恶臭的企业一定要治理”。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