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推动生物医药发展 新三板成主要平台

[2016/12/26]

12月1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将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5%。
  


  规划部署了包括人工智能创新工程、生物技术惠民工程、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等21项重大工程。生物医药领域发展重点将落在:“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和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上。我们认为:新三板作为亏损期生物新技术公司投融资交易的最主要平台,将为推进十三五生物产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生物人才储备充足、生物园区发展规划完善,供给端为生物产业爆发提供有利条件。1)国外生物人才陆续回游,国内生物教育日趋成熟。全国已有98个学校设有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生物相关的本科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万人。海归人才方面,每年约15万生物人才回国,占出国人才比达25%。2)生物产业园在国内逐渐兴起,产业孵化基地孕育更多创新企业。我国现有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400多个。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截止至2013年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运营的生物医药园区共108家,共聚集6215家生物医药企业,占全国医药企业32%。
  
  “规划”提出构建生物药新体系,靶向治疗的单抗类药物成为市场热点。未来生物药在新药研发中占比将进一步上升:在国内的新药申报受理中,生物药受理量占比由2011年的6.03%上升至2015年的6.91%;从新药批准上市情况来看,生物药占比由2012年的13.73%增长至2015年的17.50%。国内生物药基本为生物仿制药,其中靶向治疗的单抗类成为市场上的主力军。抗体药市场上,国外企业具有研发优势,国内企业正逐步拉近差距,君实生物在研一款PD1单抗药物,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先企业。新三板作为新药研发企业的聚集地,将使得“拥有世界一流研发水准和先进工艺水平”的抗体药公司通过资本力量构建“十三五”生物药研发新生态体系。
  
  “规划”提出构建基于干细胞与再生技术的医学新模式并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技术。1)我国干细胞产业“成药”路径有待突破,存储技术已经成熟。相比较上游成熟的美容干细胞产业,中游干细胞应用端的产能释放令我们期待,看好具有干细胞存储、加工和药物研发实力的新三板企业:赛莱拉、康爱瑞浩、顺昊生物。2)由于CAR-T技术对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优异疗效,生物细胞治疗引领生物治疗发展潮流。全球过继细胞治疗2014年产值为51亿美元,到2020年销售额将有望突破300亿美元。目前,CAR-T技术为技术风口,诺华、辉瑞、默克等跨国医药公司已纷纷介入此方向的研究开发。拥有临床先发优势和基因载体平台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新三板将成这些企业的聚集地。
  
  风险因素:政策出台后对企业创新扶持是否到位的风险、经济下行影响上下游供应链的风险。
  
  1.我国生物人才储备充足、生物园区发展规划完善,供给端为生物产业爆发提供有利条件
  
  近年来随着政策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生物医药人才供给有力提升。一方面,政府和企业持续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外生物研发团队,1978年至2011年,超过58万的生物技术领域的中国学生到海外深造,约15万人回到中国,回国人才占比25%;另一方面,国内供给量显著提升,全国已有98个学校设有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生物相关的本科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万人,生物、制药相关的毕业人数众多,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未来人数还将进一步扩大。此外,企业通过展开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动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技能培养、使用激励、晋升序列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有效扩大了生物医药人才供给。
  
  中国生物医药园区作为主体,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引领生物医药研发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超过100个,均涉及生物技术产业。我国现有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400多个。截止至2013年,我国正式进入运营的生物医药园区共108家,生物医药产值已达到5947亿元,占全国的25%;聚集6215家生物医药企业,占全国医药企业32%,吸引创业投资103亿元,完成技术转让108亿元。共吸收从业人员61余万人,占全国的33%,其中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人员10万余人,占全国的40%。生物园区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以上海张江药谷、武汉光谷生物城、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南京生物医药谷、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国际生物岛、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大型医药园区为代表,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引领生物医药研发迅速发展。
  
  2.新三板是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地,未来投、融资实力将大幅凸显
  
  新三板上市门槛低,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活跃平台。同主板、创业板上市分别要求企业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2000万,存续满三年相比,新三板上市门槛相对较低,对于企业股本、存续时间及盈利能力要求均较为宽松,这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一条融资快速路。由于生物医药企业多为研发型、生产型企业,药物研发时间长、风险大,小型企业难以满足主板、创业板上市要求,多被拒于投融资大潮门外,存续艰难。而新三板宽松的上市规则恰好满足了生物医药企业的成长初期需求,为该类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活跃平台。
  
  新三板是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地。目前新三板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企业共有88家,其中目前处于战略亏损的公司占比过半,主要是由于此类企业的高研发投入。以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君实生物为例,2015年公司研发费用为5230.45万元,经营所得现金流全部投入新药研发。目前君实生物凭借一款在研PD1单抗药物成为是国内制药领域的领先企业,天阶生物则凭借新型抗栓药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改构体“宜真通”称为国内心脑血管领域生物新药潜力企业。
  
  目前新三板虽聚集了大批优秀生物医药企业,但投融资并不活跃。从企业融资角度观察,新三板的存在不仅为PE/VC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补充,它提供的融资总额在最高时曾接近全部A股的22%,今年上半年新三板的融资总额与整体PE/VC市场的阶段性降温保持同步,而并非全部来自于市场制度推进放缓的负面冲击。
  
  新三板投融资规则重新设定后,生物医药企业投资潜力将大幅凸显。短期来看,我们判断围绕流动性的改善有望出现一系列的政策,具体包括改革优化协议转让方式,大力发展做市转让方式;建立健全盘后大宗交易制度和非交易过户制度等。中期来看,随着挂牌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股权分散度的提高、发行价和交易价价差的收窄,新三板存在适当降低创新层个人投资者门槛的可能。自2016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推进新三板企业层级划分,对创新层和基础层挂牌企业实行差异化管理,强化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要求。此举将增强市场流动性,未来生物医药企业也将借此改革趋势显现出深厚的融资潜力。
  
  3.“十三五新兴产业规划”提出构建生物药新体系,靶向治疗的单抗类药物成为市场热点
  
  生物制药最具研发价值和销售潜力。在全球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销售占比趋势图中,传统技术药销售正在逐步萎缩,生物药正逐步兴起。根据EvaluatePharma数据,2013年,生物科技药在全球药物销量占比仅为21%,预计到2020年,生物科技药在全球药物销量占比将超过传统制药销量,达到52%,生物科技药的增速将进一步增加至27%。在2014年全球前十个最具价值的研发项目中,抗体药占比达到90%。生物抗体药已经被制药公司和科研单位视作攻克癌症的最具潜力的疗法。国内生物制药2013年总产值达2381.36亿元,同比增长34.13%,增速提高16.98个百分点。
  
  在新药申报受理中,生物药受理量占比由2011年的6.03%上升至2015年的6.91%;在批准临床的新药中,2015年生物药占比较低,但批准数量显著增长,同比增长32.73%;从新药批准上市情况来看,生物药占比由2012年的13.73%增长至2015年的17.50%。生物药成研发成为热点,预计未来生物药在新药研发中占比将进一步上升。
  
  国内生物药以仿制药为主,靶向治疗的单抗类药物成为市场热点。我国的生物药基本为生物仿制药,原研药占比较小。国内生物仿制药主要代表有促红素、胰岛素、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单克隆抗体等,其中靶向治疗的单抗类成为市场上的主力军。基于目前我国新药研发的基础和实力以及市场的需求,仿制药研发仍是极为重要的药物研发途径。CFDA于2015年3月发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国内生物仿制药政策逐渐完善,未来生物仿制药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国外企业具有研发优势,国内企业正逐步拉近差距。现阶段,全球抗体药市场中,国外公司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罗氏、默克、诺华等制药巨头凭借其研发中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分享了几乎80%的市场份额。中国本土公司中,丽珠集团、中信国健、双鹭药业等制药公司积极布局,通过人才和技术积累拉近和国外企业的差距。国内渠道端优势、融资优势和技术积累使其和国外公司一起组成了产业的第一梯队。新三板中君实生物在研一款PD1单抗药物,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先企业。
  
  4.“十三五新兴产业规划”提出构建基于干细胞与再生技术的医学新模式,并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技术
  
  细胞治疗是通过体外扩增培养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输入到人体中从而能增强免疫、杀灭病原体及肿瘤细胞、促进组织再生,达到最终治愈疾病的目的,主要包括过继性免疫效应细胞治疗及干细胞治疗。从1912年德国医生首次运用细胞疗法治疗小儿胸腺机能减退至今,人类已经开始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重大疾病的治疗。2015年5月14日国务院宣布《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取消了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行政审批,细胞治疗将成为学术研究的新阵地。
  
  过继细胞治疗正引领生物治疗发展潮流。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是将患者自体免疫细胞在体外处理,加入特异性抗原和细胞因子刺激,筛选并大量扩增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肿瘤杀伤性免疫效应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杀灭异常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主要包括两类: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细胞治疗能够应用于多种疾病,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基因疾病、神经中枢疾病等。
  
  从StevenA.Rosenberg第一次将LAK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到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技术的出现,30年间,国内外顶级科学家们围绕细胞治疗展开了争夺研发制高点的竞赛。据生物探索网数据,2014年过继细胞治疗的产值为51亿美元,到2020年销售额将有望突破300亿美元。目前,CAR-T技术为技术风口,诺华、辉瑞、默克等跨国医药公司已纷纷介入此方向的研究开发中。国内公司中,双鹭药业、北陆药业、中珠控股等都投入该领域研究中,产业格局还未形成。
  
  “万能”干细胞给绝症治疗带来无限遐想。干细胞能够不断地自我繁殖并分化成多种类型细胞,在移植到患者体内后,通过增殖细胞、修复组织,从而治愈多种类的疾病。根据MarketResearch.com的市场估算,干细胞治疗在2010年市场规模已达到215亿美元,2018年将增长至1195亿美元,CAGR达到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