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基因测序未来可诊断90%疾病,但三大痛点有待突破
[2017/8/4]
基因测序产业在近两年备受资本热捧,且暗战不断。从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来看,被称为“基因界腾讯”的华大基因正在告别“一家独大”的日子,整个产业链已将走向细分领域深度竞争的局面。那么具体来说,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市场当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已经具有了哪些优劣势?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产业发展格局?
近期,“基因界腾讯”华大基因的上市,成为近年来A股最受关注的IPO之一。法国凯辉基金执行总监杨海鼎解读道:“华大上市给投资者一个信号,基因测序是一个造福人类的产业。”
基因测序产业在近两年备受资本热捧,且暗战不断。从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来看,被称为“基因界腾讯”的华大基因正在告别“一家独大”的日子,整个产业链已将走向细分领域深度竞争的局面。那么具体来说,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市场当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已经具有了哪些优劣势?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产业发展格局?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基因测序的发展市场十分广阔。从疾病发病率趋势看,近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新增肿瘤患者人数约为43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约280万人)。麦肯锡咨询指出,从实现时间和疗法本身的潜力角度,癌症的测序应用将会是最大的市场。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基因测序上游长期被国外公司所主导,我国基因测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几乎采用同一个套路,即引进国外的基因测序仪,用于开发中下游的应用。这样便导致了测序成本居高不下,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成本的压力是不容小视的阻力,也直接导致基因测序的普及速度缓慢。
但在近几年,国内的基因测序市场发生重大的格局变革。自2006年,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出(以及近期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的成功研发),测序仪技术的突破使得测序成本急速下降,催生了基因测序市场的繁荣。国际着名投资咨询机构BCC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 7.94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59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
未来90%以上的病将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
从商业价值角度来看,基因技术是对传统医学的一场颠覆。比如对于癌症的治疗。过去很多患者在切除肿瘤后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并且会复发在不同的部位,甚至转成别的癌症。但在基因测序的“精准医疗”的定位下,可以有预防和预知的功效。比如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被检测出遗传了产生突变的癌症基因,便进行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
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公司,多分布在中下游产业链。据了解,有20多家公司在基因数据库与分析方面布局,近40家公司在研发基因数据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度,70多家公司锁定肿瘤相关领域。基因测序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癌症诊断、产前DNA检测和遗传疾病检测等项目。比如产前DNA检测可通过对孕妇外周血的基因测序,了解到胎儿的基因情况,诊断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有异常情况而导致一些临床疾病。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认为,未来90%以上的病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因为在人出生前,就能从基因上知道未来最可能犯什么病,应该怎么预防,出现什么先兆时预警,治疗也知道哪些药更有效,哪些药没有效果,所有的一切将都是个体化、精准化的。
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下游竞争优势明显
到现在,中国的基因测序市场行业呈现了四面开花之势。据了解,在短短十几年时间,有200多家公司进入该行业(包括此次上市的华大基因与2016年底借壳上市的贝瑞和康,以及新三板挂牌的18家基因企业)。
2015年,在基因产业有数量众多的公司成立,并发生了多起收购事件,收购的目的主要是切入基因行业或抢占地盘。其中比较重大的收购包括药明康德、千山药机、迪安诊断、绿叶集团、汤臣倍健等公司。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转型到基因产业,各路“玩家”的出现表明对基因产业的发展前景的看好。
总体来看,国内基因公司在中下游领域竞争优势明显。以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博奥生物,安诺优达、诺禾致源等位于前列,其中贝瑞和康在今年4月26日成功借壳上市,赶在华大基因之前成为基因测序第一股,而华大基因这次的上市成为了国内基因行业首家非借壳在A股上市的公司,算得上在2017年基因测序产业的一大事件。
除了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巨头外,小型基因公司的数量也在日益飞涨,这些初创公司的核心人员大多来自上述基因巨头(如华大基因等公司)。这些初创公司采取了与大公司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价格战、贴近终端消费者、细分市场等策略。
三大行业痛点有待进一步突破
目前,对于整个基因测序行业仍处于早期摸索的发展阶段,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突破。
首先是在产业布局方面,出现了大批公司扎堆在细分领域的问题。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价格竞争、服务混乱。
比如,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由医生开方子,通过医院的肿瘤科、检验科、病理科等科室,以临床试验的形式为个人开展诸如癌症基因检测、遗传病基因检测等服务。这样长期便逐渐形成了产业的“灰色地带”,需监管部门的进一步规范。
其次是技术资质的认可。在中国,基因检测产品要在临床医疗使用,需要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提供基因检测诊断的医疗机构则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目前,CFDA只批准了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注册证,其他的临床应用都没有注册证。
这样使得一些相关产业智能将焦点放在科研方面。而随着测序仪的不断更迭,科研服务类开始出现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现象。以华大基因为例,从成立之初到2014年,基础科研类服务一直是华大主营业务收入的最大贡献板块,但受上游供应商钳制导致缺乏自主定价权以及竞争对手的兴起等因素,华大近三年在这一板块的收入每年以超5000万元的速度下降,这也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再次,中国基因测序企业受测序仪器上游供应商的钳制。由于目前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上游设备供应,被数家美国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的基因测序公司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使用的二代测序仪器主要由美国公司提供。测序仪的垄断,使所处于中下游的服务提供商不仅失去测序服务的自主定价权,还会受到供应威胁。
为摆脱上游供应商的钳制,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做了不同的尝试。华大并购了美国测序仪制造商CG(Complete Genomics),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但业内人士分析:“CG的读长太短,目前的测序仪还是Illumina的更优一些。短期内中国想要生产出自主研发的、比Illumina技术更好的测序仪还比较困难”。
未来基因测序将基于大数据应用来发展
从产业格局来看,和玉另类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认为:未来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会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导致“两极分化”局面的形成。曾玉表示:“投资机构看重公司的全盘战略,没有长期竞争力与固定价值观的公司,可能就会消失。基于基因测序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大数据应用,是基因测序产业的下一个大事件”。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巨头跨界进入基因市场。如誉衡基因和京东合作开展基因健康业务;IBM、Intel、阿里、华为等也纷纷将基因大数据作为云平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从市场应用来看,虽然如今国内应用市场仍以二代测序仪为主,三代测序仪在科研机构少量使用。但未来一定是属于三代测序仪乃至更新版本的天下,并且这一领域上游的测序仪机器会变小。比如英国的测序新秀Oxford Nanopore,研发出了一种平板大小的台式测序仪PromethION,已经上市的便携式测序仪MinlON,更是只有U盘大小。
与此同时,基因产业的商业模式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从过去的B2B模式到现在B2C模式的衍生,催促着基因行业积累越来越多的数据,而随着目前AI等数据挖掘技术不断的提升与结合,未来关于基因测序技术也会有更多精准的算法不断涌现,相信为全民服务的精准医疗的时代,就在不久的将来。
近期,“基因界腾讯”华大基因的上市,成为近年来A股最受关注的IPO之一。法国凯辉基金执行总监杨海鼎解读道:“华大上市给投资者一个信号,基因测序是一个造福人类的产业。”
基因测序产业在近两年备受资本热捧,且暗战不断。从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来看,被称为“基因界腾讯”的华大基因正在告别“一家独大”的日子,整个产业链已将走向细分领域深度竞争的局面。那么具体来说,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市场当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已经具有了哪些优劣势?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产业发展格局?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基因测序的发展市场十分广阔。从疾病发病率趋势看,近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新增肿瘤患者人数约为43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约280万人)。麦肯锡咨询指出,从实现时间和疗法本身的潜力角度,癌症的测序应用将会是最大的市场。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基因测序上游长期被国外公司所主导,我国基因测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几乎采用同一个套路,即引进国外的基因测序仪,用于开发中下游的应用。这样便导致了测序成本居高不下,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成本的压力是不容小视的阻力,也直接导致基因测序的普及速度缓慢。
但在近几年,国内的基因测序市场发生重大的格局变革。自2006年,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出(以及近期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的成功研发),测序仪技术的突破使得测序成本急速下降,催生了基因测序市场的繁荣。国际着名投资咨询机构BCC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 7.94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59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
未来90%以上的病将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
从商业价值角度来看,基因技术是对传统医学的一场颠覆。比如对于癌症的治疗。过去很多患者在切除肿瘤后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并且会复发在不同的部位,甚至转成别的癌症。但在基因测序的“精准医疗”的定位下,可以有预防和预知的功效。比如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被检测出遗传了产生突变的癌症基因,便进行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
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公司,多分布在中下游产业链。据了解,有20多家公司在基因数据库与分析方面布局,近40家公司在研发基因数据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度,70多家公司锁定肿瘤相关领域。基因测序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癌症诊断、产前DNA检测和遗传疾病检测等项目。比如产前DNA检测可通过对孕妇外周血的基因测序,了解到胎儿的基因情况,诊断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有异常情况而导致一些临床疾病。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认为,未来90%以上的病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因为在人出生前,就能从基因上知道未来最可能犯什么病,应该怎么预防,出现什么先兆时预警,治疗也知道哪些药更有效,哪些药没有效果,所有的一切将都是个体化、精准化的。
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下游竞争优势明显
到现在,中国的基因测序市场行业呈现了四面开花之势。据了解,在短短十几年时间,有200多家公司进入该行业(包括此次上市的华大基因与2016年底借壳上市的贝瑞和康,以及新三板挂牌的18家基因企业)。
2015年,在基因产业有数量众多的公司成立,并发生了多起收购事件,收购的目的主要是切入基因行业或抢占地盘。其中比较重大的收购包括药明康德、千山药机、迪安诊断、绿叶集团、汤臣倍健等公司。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转型到基因产业,各路“玩家”的出现表明对基因产业的发展前景的看好。
总体来看,国内基因公司在中下游领域竞争优势明显。以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博奥生物,安诺优达、诺禾致源等位于前列,其中贝瑞和康在今年4月26日成功借壳上市,赶在华大基因之前成为基因测序第一股,而华大基因这次的上市成为了国内基因行业首家非借壳在A股上市的公司,算得上在2017年基因测序产业的一大事件。
除了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巨头外,小型基因公司的数量也在日益飞涨,这些初创公司的核心人员大多来自上述基因巨头(如华大基因等公司)。这些初创公司采取了与大公司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价格战、贴近终端消费者、细分市场等策略。
三大行业痛点有待进一步突破
目前,对于整个基因测序行业仍处于早期摸索的发展阶段,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突破。
首先是在产业布局方面,出现了大批公司扎堆在细分领域的问题。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价格竞争、服务混乱。
比如,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由医生开方子,通过医院的肿瘤科、检验科、病理科等科室,以临床试验的形式为个人开展诸如癌症基因检测、遗传病基因检测等服务。这样长期便逐渐形成了产业的“灰色地带”,需监管部门的进一步规范。
其次是技术资质的认可。在中国,基因检测产品要在临床医疗使用,需要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提供基因检测诊断的医疗机构则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目前,CFDA只批准了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注册证,其他的临床应用都没有注册证。
这样使得一些相关产业智能将焦点放在科研方面。而随着测序仪的不断更迭,科研服务类开始出现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现象。以华大基因为例,从成立之初到2014年,基础科研类服务一直是华大主营业务收入的最大贡献板块,但受上游供应商钳制导致缺乏自主定价权以及竞争对手的兴起等因素,华大近三年在这一板块的收入每年以超5000万元的速度下降,这也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再次,中国基因测序企业受测序仪器上游供应商的钳制。由于目前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上游设备供应,被数家美国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的基因测序公司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使用的二代测序仪器主要由美国公司提供。测序仪的垄断,使所处于中下游的服务提供商不仅失去测序服务的自主定价权,还会受到供应威胁。
为摆脱上游供应商的钳制,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做了不同的尝试。华大并购了美国测序仪制造商CG(Complete Genomics),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但业内人士分析:“CG的读长太短,目前的测序仪还是Illumina的更优一些。短期内中国想要生产出自主研发的、比Illumina技术更好的测序仪还比较困难”。
未来基因测序将基于大数据应用来发展
从产业格局来看,和玉另类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认为:未来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会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导致“两极分化”局面的形成。曾玉表示:“投资机构看重公司的全盘战略,没有长期竞争力与固定价值观的公司,可能就会消失。基于基因测序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大数据应用,是基因测序产业的下一个大事件”。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巨头跨界进入基因市场。如誉衡基因和京东合作开展基因健康业务;IBM、Intel、阿里、华为等也纷纷将基因大数据作为云平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从市场应用来看,虽然如今国内应用市场仍以二代测序仪为主,三代测序仪在科研机构少量使用。但未来一定是属于三代测序仪乃至更新版本的天下,并且这一领域上游的测序仪机器会变小。比如英国的测序新秀Oxford Nanopore,研发出了一种平板大小的台式测序仪PromethION,已经上市的便携式测序仪MinlON,更是只有U盘大小。
与此同时,基因产业的商业模式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从过去的B2B模式到现在B2C模式的衍生,催促着基因行业积累越来越多的数据,而随着目前AI等数据挖掘技术不断的提升与结合,未来关于基因测序技术也会有更多精准的算法不断涌现,相信为全民服务的精准医疗的时代,就在不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