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提高使用效率任务艰巨

[2018/12/29]

  为避免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仪器利用率,为国家节省能源,减轻不必要的财政支出,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科研仪器设备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据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重大科研基础设施39项,核心仪器设备831台(套),原值38.17亿元;5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约7.3万台(套),仪器设备原值1041.6亿元。
 
  然而,这些科学仪器设备大多养在“深闺”,大量科研资源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仪器设备资源闲置浪费严重。为契合国家关于鼓励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精神,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各大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向社会提供仪器资源服务。
 
  为考察仪器资源的开放使用效果,2018年8月至10月,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开展了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于12月26日发布了考核结果通知。
 
  本次共有21个部门373家单位参加评价考核,涉及原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共计3.4万台(套),其中原值500万元以上的1173台(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76个,涵盖天文、高能物理及科考船等多个领域。
 
  总的来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支持科技创新作用日益显现。参评的科研仪器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340小时,平均对外服务机时为226小时。参评的76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运行和开放共享情况较好。纳入国家网络平台统一管理的仪器入网比例为79%。80%的参评单位建立了在线服务平台,并实现了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互联对接。76%的参评单位制定了仪器开放管理制度,一些单位还建立了购置仪器的约束性机制。
 
  其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41个单位管理制度规范,科研仪器设备运行使用效率高,对外开放共享成效明显,考核结果为优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60个单位管理制度比较健全,运行使用效率较高,考核结果为良好。长安大学等246个单位达到了开放共享的基本要求,考核结果为合格。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6个单位开放共享情况较差,存在重视不够、统筹管理不力、通用仪器利用效率低等不足,个别单位存在闲置浪费严重、提交数据严重不实等问题,考核结果为较差。
 
  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有关规定,对考核结果优秀和良好的单位予以表扬,并给予后补助经费奖励。对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要求限期一年整改,一年后整改不到位的,将核减相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单晶衍射仪等3台(套),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单分子实时遗传分析系统等8台(套),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小动物光声成像系统等3台(套)近5年内购置的科研仪器,闲置浪费比较严重,相应主管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督促3个单位对这些仪器实施无偿划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