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平台

[2011/7/27]

  2011年7月20日,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九华山庄顺利召开。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教授处长,与参会代表共同分享了实验室管理经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等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处长贾申利教授作了题为《大型设备开放共享规划及实施》的报告,介绍了学校985三期建设思路,985三期大型设备购置方案,校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下一步的思考。

  西安交大985三期建设要突出重点,分四个层次建设学科,拟建世界一流学科3~5个,同时建设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国际电解质研究中心两个学术特区。经费总体预算是24.6亿,其中中央专项是12.3亿,主要用于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支撑体系等,改善学科的硬件装备和环境。各学科根据自身建设规划提出经费使用计划,主要用于设备购置。2011年设备购置约1亿元,其中,分析测试类设备约3000万元,主要为电镜、谱分析、热分析、高速摄影等。

  西安交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是:成立大型设备共享管理中心,积极探索运行机制,建立运行效益评价体系。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依托各重点科研基地,重点设备重点跟踪,分级分类管理,充分调动机组积极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要强化购前论证、整合资源,完善机构设置、探索运行机制,分级分类管理、重点跟踪,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效益评价与激励,保障运行经费,构建网络信息平台等。下一步工作要把设备共享的推进必须与科研基地建设紧密结合,与科研基地共建共赢,首先满足自身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否则,背离购买大型设备的初衷。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化,分层次、分学科管理网格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科学化,队伍建设与岗位管理长效化。尽量创造有利于推进大型设备开放共享的平台和条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共享平台。

  强化资源意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山东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马传峰处长作了题为《强化资源意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报告,向大家阐述了如何提高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如何提高实验室建设的良性循环,及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资源。

  实验室是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与设施创造出一种或多种条件或环境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研究日益复杂,愈来愈要求用较多的仪器设备、多种学科协作、多类人员配合来完成。实验室中不仅有利用实验室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人,而且应该有创造和维护这种条件或环境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不仅是仪器平台,而且还应成为技术平台。

  为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山东大学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设备全面管理模式,优化仪器设备资源。建立从设备购置论证到使用、维护、管理、处置的一体化机制,既注重以设备完好率为中心的实物形态管理,又重视以提高设备使用率为中心的资源管理;探索共享机制,构建共享平台,推进开放共享。2)分类管理,重点建设。3)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资源开放。4)设立实验室建设软件项目,鼓励自制仪器设备研制与实验室技术开发,开展实验室认证。5)明确定位,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科研中心及大型综合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使用及维护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物理系塑料电子学中心夏瑞东教授作了题为《科研中心及大型综合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使用及维护》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科研中心的理念,设备费来源及设备供应商信息获取,采购流程,管理、维护及共享,使用培训及安全控制等内容。

  科研中心来自课题组,服务课题组。要能吸引学生,利于学习,增大课题申请成功率,便于经费管理和设备共享,利于发展对外合作。

  设备费来源:大型专用设备的费用在课题申报预算上要列出,大型常规或常用设备的更新由几个相关课题的负责人协商解决,消耗品及大型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由各使用者的项目以年费形式平摊,专用消耗品由使用者的项目经费解决,新加入的员工带来的设备和资金,与工业界合作收到免费使用的设备。设备供应商信息获取:学校的设备供应商信息库,专业设备展,国际学术会议,校内外的合作伙伴推荐,同行发表的学术论文,供应商的产品介绍会等。

  大型设备的购买,使用者要找来几家供应商报价,与项目负责人讨论决定,通过学校购买,使用者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协商安排设备安装调试,主要管理者/使用者完成风险评估报告及使用说明,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向学校注册,以便保险及安全管理,其他人如想使用,参加月前培训后,缴纳年费。另外,有些项目规定,在结题前两个月内不得购买大型仪器设备,而且有些项目剩余资金要退还。随后,夏教授又介绍了公用消耗品、专用消耗品及小型设备的购买流程。仪器买回来之后,要有专人管理、维护及协调设备共享,并进行使用培训和安全控制。总之,科研中心的宗旨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所有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处长卢晨教授作了题为《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学校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总体规划和管理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拥有71个实验室,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实验室房屋使用面积139723平方米。截至2010年12月31日,校本部共有仪器设备111946台(套),价值21.804亿元;其中,10万以上仪器设备有2539台(套),价值11.338亿元。截止2011年5月25日,学校已论证985/211三期、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0余台,约折合人民币1.3亿元,其中100万以上设备26台0.64亿元,约占已论证设备的一半。在985工程三期中,学校引导性投入7000万元,专门用于建设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加强校院两级公共实验支撑能力的建设。

  接下来,卢教授以医学院分子细胞学公共实验平台为例,具体阐述了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上海市高校细胞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依托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提供细胞生物学大型仪器和核心技术集中服务的公共平台。定位是依托系内,服务全院,面向社会。主要设备是由电子显微镜室、流式细胞室、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室、图像分析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室、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蛋白质化学室(筹建中)构成。平台内部设立由系内PI组成的仪器管理委员会,其职责是提出和评审仪器添置计划,投票选择型号;提出和评审新设备的服务项目;对平台服务进行年度评估。逐年提高学历层次,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化服务,依托学科,加强实验方法研究。

  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与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探讨

  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冯建跃教授作了题为《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与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探讨》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大型仪器及平台管理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思路,分析测试中心的新发展,及仪器设备和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等内容。

  截止2011年6月30日,浙江大学仪器设备总数17.98万台(套),总值32.17亿元。其中,40-200万元仪器936台,价值68036.88万元;200-500万元仪器66台,价值18947.37万元;500万元以上仪器12台,价值9548.68万元。但是,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分散、利用率不高,资源共享不理想。为此,浙大开发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网络系统,鼓励院系建立大型仪器平台,建立维修基金,实行大型仪器走访制度,建立有偿服务平台和收费机制,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浙江大学在985二期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仪器设备低水平重复、管理分散,大型仪器利用率和共享程度不够等。建设6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学校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包括4大公共服务平台(农生环、理学、医学3大科技创新平台 电镜中心)。2010年,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和“985三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路,分析测试中心紧密结合理学部、农生环学部和材料系的发展,建设3个学科群公共服务平台。分析测试中心由学校引进的张泽院士担任主任,形成了与学科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化的分布式管理体制。随着学校的发展、“985三期”的投入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心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冯教授对仪器设备和平台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如何使大型仪器论证更加科学合理,如何引导通用型大仪开放共享,如何培养大型仪器实验技术队伍,如何产学研紧密结合,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鼓励提倡自研自制大型仪器设备等,值得广大实验室工作者深思。

  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优化建设与思考

  中山大学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陈敬德教授作了题为《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优化建设与思考》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大的相关情况和政策,原有共享管理系统情况,新共享平台的优化建设等内容。

  中山大学10万元以上仪器共有1550多台(套),总值6.98亿元,其中,40-100万元280多台(套),100万元以上120多台(套)。仪器共享实行有偿使用机制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仪器管理单位与学校定期结算,学校不提取管理费。学校设立“贵重仪器设备维护专项基金”,返还的测试费,按比例切块、分设账户和专款专用。

  原先的校级共享系统主要基于“测试中心”模式开发,存在一些问题:功能较复杂,流程较繁琐,在院系平台推广应用困难;校、院两级系统并存,管理不统一,信息不共享;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新共享平台,“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实现普适、统一、高效、实时和智能五大目标,而且统一仪器共享和收费管理。最后,陈教授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的制定,相关硬件的发展,共享技术发展要求,计量认证的问题和人才从哪里来等,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本届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评出了《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可持续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等9篇一等奖论文,《多赢的高校设备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构建》等23篇二等奖论文,《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建设的研究》等32篇三等奖论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展出了墙报,与业内人士共同分享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