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我国需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 防范食品安全事故
[2013/8/23]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而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性挑战
陈艳介绍,这项研究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六省、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为期一年,调查人数为39686人。结果发现,我国急性胃肠炎发病率达到0.56次/人年,照此折算,我国每年发生急性胃肠炎人次达到7.48亿,其中因病就诊4.2亿人次,计算疾病负担可造成损失1.7亿个工作日。
调查还显示,急性肠胃炎中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0.157次/人年,意味着每6人中有1人在过去一年中曾发生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我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急性胃肠炎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有3.7亿人次,比例高达49.7%,并且许多病人在看医生之前或诊断之前就自行使用了抗生素。
该中心食源性疾病与监测部副主任郭云昌研究员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工业污染、寄生虫、农药、微生物等原因。由于我国当前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尚不完善,现监测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是腹泻和急性中毒,对于重金属等污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尚无法覆盖。
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于2011年开始着手建设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搜索相关病例和识别暴发,将监测关口前移,最终将和现有的被动监测体系一起,实现“以疾病找食品”和“以食品找食品”双管齐下的溯源防控。
菌落总数非食品安全指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研究员、博士钟凯称,实际上,菌落总数在国际上通常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过程的规范控制,很少用来判定食物是否合格。“人类肠道里常年居住着1—2公斤细菌,数量高达100万亿,这些细菌存在于生活各处,嘴里、脸上、手上、空气中,并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导致痢疾拉肚,导致肠道疾病的主要是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桶装水与一些熟肉制品的菌落总数标准差别高达4000倍。”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冠丰指出,在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中,菌落总数是食品卫生的指示性指标,并非食品安全指标,其与健康并无密切关系。
钟凯指出,实际上,菌落总数在国际上通常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过程的规范控制,很少用来判定食物是否合格。“人类肠道里常年居住着1—2公斤细菌,数量高达100万亿,这些细菌存在于生活各处,嘴里、脸上、手上、空气中,并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导致痢疾拉肚,导致肠道疾病的主要是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而菌落总数超标反映的是细菌污染水平和卫生质量的指示剂,超标说明这些快餐店存在卫生隐患,生产操作可能不够规范,食品卫生状况有待改进。
四分之一的食源性疾病由环境污染所致
经济学博士、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综合业务处处长徐明焕在《论质量安全型经济》一书中指出,食品安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
据报道,在我国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个湖中有50多个处于富营养状态,我国海域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工业污染物中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最为严重。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用于农田灌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不仅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产生食品直接污染,还可能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增加,甚至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和聚集在人体组织中,出现中毒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环境污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前五大风险因素之一,大致占到25%的比例。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
食品安全:科学采样送检
据专家介绍,在食品安全采样和检测中,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对于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十分重要。经过了解,日常的抽查检测过程有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采样方案:首先确定采样对象,采样的品种、数量、检测项目。
第二步采样准备。准备采样器具:无菌袋、封口夹、保温采样箱、相关凭证、封条等;器具必须是符合要求的,无菌袋绝不能用可能被污染过的,采样箱应保持清洁,并放置冰或者冰袋保温。第三步现场采样:以冰块为例,一般采制冰机里的样品,是因为制冰机是冰块整个生产环节的关键点,制冰机的冰块有问题,则所有冰块都有问题。取样之后,应立即把无菌袋封口。
第四步移送样品:样品采集后,应立即放入保温的采样箱,并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3小时。最后,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后,第一件事情是对照样品所适用的国标,没有国标的可以依据地方标准,来判定产品是否合格。对不合格产品的报告,首先应该重新回顾整个采样过程,是否造成污染,特别要先排除自身抽采样不规范造成超标的可能性,再确认检测结果。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性挑战
陈艳介绍,这项研究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六省、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为期一年,调查人数为39686人。结果发现,我国急性胃肠炎发病率达到0.56次/人年,照此折算,我国每年发生急性胃肠炎人次达到7.48亿,其中因病就诊4.2亿人次,计算疾病负担可造成损失1.7亿个工作日。
调查还显示,急性肠胃炎中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0.157次/人年,意味着每6人中有1人在过去一年中曾发生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我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急性胃肠炎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有3.7亿人次,比例高达49.7%,并且许多病人在看医生之前或诊断之前就自行使用了抗生素。
该中心食源性疾病与监测部副主任郭云昌研究员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工业污染、寄生虫、农药、微生物等原因。由于我国当前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尚不完善,现监测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是腹泻和急性中毒,对于重金属等污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尚无法覆盖。
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于2011年开始着手建设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搜索相关病例和识别暴发,将监测关口前移,最终将和现有的被动监测体系一起,实现“以疾病找食品”和“以食品找食品”双管齐下的溯源防控。
菌落总数非食品安全指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研究员、博士钟凯称,实际上,菌落总数在国际上通常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过程的规范控制,很少用来判定食物是否合格。“人类肠道里常年居住着1—2公斤细菌,数量高达100万亿,这些细菌存在于生活各处,嘴里、脸上、手上、空气中,并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导致痢疾拉肚,导致肠道疾病的主要是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桶装水与一些熟肉制品的菌落总数标准差别高达4000倍。”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冠丰指出,在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中,菌落总数是食品卫生的指示性指标,并非食品安全指标,其与健康并无密切关系。
钟凯指出,实际上,菌落总数在国际上通常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过程的规范控制,很少用来判定食物是否合格。“人类肠道里常年居住着1—2公斤细菌,数量高达100万亿,这些细菌存在于生活各处,嘴里、脸上、手上、空气中,并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导致痢疾拉肚,导致肠道疾病的主要是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而菌落总数超标反映的是细菌污染水平和卫生质量的指示剂,超标说明这些快餐店存在卫生隐患,生产操作可能不够规范,食品卫生状况有待改进。
四分之一的食源性疾病由环境污染所致
经济学博士、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综合业务处处长徐明焕在《论质量安全型经济》一书中指出,食品安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
据报道,在我国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个湖中有50多个处于富营养状态,我国海域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工业污染物中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最为严重。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用于农田灌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不仅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产生食品直接污染,还可能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增加,甚至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和聚集在人体组织中,出现中毒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环境污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前五大风险因素之一,大致占到25%的比例。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
食品安全:科学采样送检
据专家介绍,在食品安全采样和检测中,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对于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十分重要。经过了解,日常的抽查检测过程有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采样方案:首先确定采样对象,采样的品种、数量、检测项目。
第二步采样准备。准备采样器具:无菌袋、封口夹、保温采样箱、相关凭证、封条等;器具必须是符合要求的,无菌袋绝不能用可能被污染过的,采样箱应保持清洁,并放置冰或者冰袋保温。第三步现场采样:以冰块为例,一般采制冰机里的样品,是因为制冰机是冰块整个生产环节的关键点,制冰机的冰块有问题,则所有冰块都有问题。取样之后,应立即把无菌袋封口。
第四步移送样品:样品采集后,应立即放入保温的采样箱,并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3小时。最后,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后,第一件事情是对照样品所适用的国标,没有国标的可以依据地方标准,来判定产品是否合格。对不合格产品的报告,首先应该重新回顾整个采样过程,是否造成污染,特别要先排除自身抽采样不规范造成超标的可能性,再确认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