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调和油随意勾兑标识混乱 国标酝酿8年至今难产

[2013/9/3]

  食用调和油勾兑混乱

  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菜籽油、玉米油、山茶油……最近几年,受营养搭配理念的引导和冲击,调和油的消费比例不断扩大,市场上出现了众多名称花哨、概念新颖的食用调和油。

  广州市工商局于近期委托检测机构对全市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经营主体销售的预包装和散装食用油进行了抽检,共计抽取样品80批次,经检验,实物质量合格75批次,实物质量合格率为93.8%。福园香、荔福牌等5款食用油被检出不合。

  广州市工商局称,脂肪酸组成是判断食用植物油是否纯正的最重要的特征指标,对食用植物油产品脂肪酸组成指标的分析,可使各种掺杂产品无所遁形。本次有4批次植物油脂肪酸组成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中2批次花生油、2批次菜籽油。若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比例不合格,说明产品与明示标准要求不符,产品质量欠佳,误导消费者。上述4批次产品由于其脂肪酸组成不符合标准规定,不能称为纯花生油或菜籽油,只能称为食用调和油。不合格原因主要是个别生产厂家将低价值的油品加入到高价值的油品中,非法获利。

  中储粮公开食用油检验方法

  继去年首家公开调和油配方之后,中储粮今年更是首度公开了食用调和油的检验方法,此举被誉为是食用调和油行业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此,中储粮声称,要将“透明安全”之路进行到底。

  8月23日,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携手北京协和医院举行了以“营养配比健康起跑”为主题的科研合作暨金鼎3D芥花调和油产品上市新闻发布会。中储粮金鼎继去年首家公开调和油配方之后,今年更是首度公开了食用调和油的检验方法。

  检测难国标酝酿8年至今难产

  记者从市质监局了解到,我国的《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从2005年开始制订,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但千呼万唤终未出来;2007年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粮油集团提出以占比三分之一或者50%的油料来给调和油命名,名称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递减等意见,但至今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也未出台。

  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澎认为:“调和油一旦勾兑完成,要通过检测仪器才能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检测难度非常大,这是国标难产最主要的原因。”而且,目前尚未有专业期刊发表能作为“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

  “现有的检测方法成本高、时间长,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寥寥无几。”一位粮油质量检测工作人员表示,油很容易酸败,商家往往会加入很多抗氧化剂,加大检测难度,农村居民用的散装油则更不好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