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油行业乱象丛生 国家标准缺失“配方”难以公开

[2013/11/8]

  调和油比例扑朔迷离

  在各大超市食用油货架上,食用调和油品种越来越丰富,而配料表上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不透明,令消费者缺乏基本的知情权。以某品牌坚果调和油配料表为例,其中就包括大豆油、葵花仁油、花生油、亚麻籽油、初榨橄榄油、山茶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成分,但这8种油的配方比例却不得而知。另一款某品牌的花生调和油,其配料表中仅标注含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各类油的比例不详。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金龙鱼、鲁花、胡姬花、福临门等品牌都推出了调和油产品,虽然叫法不同,配料也略微不同,但都均没有标注各配料油的比例,尤其是冠名配料油的比例。

  对于各品牌角逐调和油市场的原因,玉泉路粮油市场分析师刘敬亮介绍,从价位方面考虑,一般来说,大豆油价格低,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油品价格相对较高,而调和油价位处于二者之间,从价位上来说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最昂贵油品冠名成潜规则

  据了解,多数食用油企业仅仅是将其调和油的配方到相关机构进行备案,并依照要求在产品标签上“按原料配比从大到小注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称”,食用调和油市场存在的另一个“潜规则”也由此产生: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油品,并以此进行冠名。而实际上,产品主要成分仍以大豆油、菜籽油等低价油占大头。

  按照去年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包装标签上必须标注主要成分信息,并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北青报记者发现,市场上多数食用调和油都是以较为廉价的“大豆油”为基油,而在配料表排后几位的橄榄油、鱼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坚果油等“高级油种”往往被命名到产品名称中,身价和档次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国家标准缺失配方难公开

  根据我国《标签通则》规定,如果在食品标签或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了某种或者数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应标示所强调配料的添加量。那么,为何商家们都不标注各成分含量?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调和油有一个“潜规则”,即生产企业或商家故意将调和油中最昂贵的成分标在名字前面,以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上这些“营养价值高”、“昂贵”的油品,在整个调和油配比中所占比例最小,比例大的却是低价大豆油、菜籽油等。

  “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上述业内人士称,在生产时,各企业遵循的是企业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自定各种油品的配比比例。由于该行业国家统一的标准缺失,这导致没有强制规定各家要在标签标注上明确标示各种成分含量,消费者也就无从知晓食用油里的各成分比例。

  花生调和油里各成分的含量是否可检测出来呢?“常见的几种调和油中各成分含量比较难检测,我们至多能证明里面可能有哪些油脂,但不能确定数量和比例。”昨天,食品专业人士李昌告诉记者,如果有特征成分的话可能可以做到,但也只能做到定性而不能定量。“要测定一个具体产品里面的各种油脂含量,办法是有,不过成本很高。”据悉,这两年市场和行业内已多方呼吁尽早出台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法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