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
实验室仪器
按功能分按专业实验室分
- 化学合成
-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细胞工程类
-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病理设备
- 1. 乳品类检测专用仪器
- 1. 种子检测专用仪器
- 层析设备
- 动物实验设备
- 粮油检测
- 生物类基础仪器
- 植物土壤检测
- 1. 电泳(电源)仪、电泳槽
- 2. 分子杂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仪
- 5. 紫外仪、凝胶成像系统
- 药物检测分析
- 地质
- 纺织
- 分析仪器
- 农产品质量监测
- 1. 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 2. 农产品检测试纸
- 3. 农产品检测试药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检测仪
- 5. 种子外观品质分析仪
- 水产品质量安全
- 水产技术推广
- 水生动物防疫
- 食品检测实验室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检测试剂盒
- 2. 肉类检测仪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4. 食品安全检测箱
- 5. 食品检测仪器配套设备
- 6.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检测仪
- 8. 相关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监测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
暂无数据,详情请致电:18819137158 谢谢!
热销品牌 - 工业仪器
- 户外仪器
- 环境监测
- 便携式仪器
- 在线式仪器
政协委员谈食品安全:重在溯源
[2014/3/24]
“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挑战老百姓的心理底线。本届政协会议上,部分委员就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溯源体系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
“大数据”监测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仅每年平均侦破的食品安全案件就接近1万起,而2013年经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再次超过往年。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在安全预警和风险预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涉及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需要覆盖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体系予以保证。
“以稻米生产为例,产地、品种、土壤、水质、病虫害发生、农药种类与数量、化肥、收获、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无一不影响稻米安全状况。通过收集、分析各环节的数据,可以预测某产地将收获的稻谷或生产的稻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他说。
刘昕建议,有必要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该平台由国家平台和省级及地方分平台构成,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数据及时分析、跟踪、监测和评估,将食品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状态。
统一各级溯源体系
尽管建设食品质量溯源体系的重要性已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在具体溯源体系的建设上,却存在头绪多、标准不统一、信息难以共享等现实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集团董事长严琦认为,目前我国质量追溯最大的问题便是标准不统一。例如,追溯体系太多,既有国家层面农业部的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商务部的猪肉蔬菜质量追溯体系,还有部分省市针对个别产品特别是食品启动的质量追溯体系,甚至部分中介组织和食品加工企业也在打造各自的质量追溯体系。这些追溯体系都有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各系统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这就造成各追溯体系缺乏权威性,老百姓也无所适从,很多时候仅把质量追溯当作企业和行业的宣传。”严琦说。
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条码标识等综合技术,跟踪和溯源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阶段的责任主体及质量安全相关信息,是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严琦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只保留一套质量追溯体系,不妨将农业部和商务部的质量追溯体系予以整合,完善追溯管理、认证、考核等配套制度。同时,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强制推行质量追溯制度,使之成为类似QS认证的企业管理标准和产品入市销售的必要条件。
法律监管提供保障
肉类产业因其产业链长、影响因素繁杂、风险高、监管难,一直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领域。据统计,2001年至2013年间央视报道的69件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中,与肉类食品相关的事件占了近29%。病死肉、注水肉、以次充好、掺杂使假、使用违禁药物等问题突出。
有了风险监控和质量溯源,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无疑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为此呼吁,应尽快出台《畜禽屠宰法》,从生产第一个环节进行监管。
据介绍,2012年我国的肉类产量达到8384万吨,销售总额达10319亿元。尽管我国是肉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但肉类出口总量仅占到产量的近1%,且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而欧洲及美、日等发达国家经常会以肉类质量安全问题为由,将我国猪肉等肉类产品拒之门外。
“屠宰是肉类消费的第一道环节,但全国却没有一部畜禽屠宰行业的法律。”冯平指出,通过立法对屠宰行业予以规范,可以借鉴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肉品安全责任保障、风险评估、预警、危机及事故处理等制度,从而在生产环节保证食品的安全可靠。
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挑战老百姓的心理底线。本届政协会议上,部分委员就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溯源体系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
“大数据”监测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仅每年平均侦破的食品安全案件就接近1万起,而2013年经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再次超过往年。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在安全预警和风险预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涉及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需要覆盖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体系予以保证。
“以稻米生产为例,产地、品种、土壤、水质、病虫害发生、农药种类与数量、化肥、收获、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无一不影响稻米安全状况。通过收集、分析各环节的数据,可以预测某产地将收获的稻谷或生产的稻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他说。
刘昕建议,有必要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该平台由国家平台和省级及地方分平台构成,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数据及时分析、跟踪、监测和评估,将食品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状态。
统一各级溯源体系
尽管建设食品质量溯源体系的重要性已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在具体溯源体系的建设上,却存在头绪多、标准不统一、信息难以共享等现实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集团董事长严琦认为,目前我国质量追溯最大的问题便是标准不统一。例如,追溯体系太多,既有国家层面农业部的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商务部的猪肉蔬菜质量追溯体系,还有部分省市针对个别产品特别是食品启动的质量追溯体系,甚至部分中介组织和食品加工企业也在打造各自的质量追溯体系。这些追溯体系都有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各系统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这就造成各追溯体系缺乏权威性,老百姓也无所适从,很多时候仅把质量追溯当作企业和行业的宣传。”严琦说。
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条码标识等综合技术,跟踪和溯源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阶段的责任主体及质量安全相关信息,是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严琦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只保留一套质量追溯体系,不妨将农业部和商务部的质量追溯体系予以整合,完善追溯管理、认证、考核等配套制度。同时,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强制推行质量追溯制度,使之成为类似QS认证的企业管理标准和产品入市销售的必要条件。
法律监管提供保障
肉类产业因其产业链长、影响因素繁杂、风险高、监管难,一直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领域。据统计,2001年至2013年间央视报道的69件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中,与肉类食品相关的事件占了近29%。病死肉、注水肉、以次充好、掺杂使假、使用违禁药物等问题突出。
有了风险监控和质量溯源,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无疑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为此呼吁,应尽快出台《畜禽屠宰法》,从生产第一个环节进行监管。
据介绍,2012年我国的肉类产量达到8384万吨,销售总额达10319亿元。尽管我国是肉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但肉类出口总量仅占到产量的近1%,且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而欧洲及美、日等发达国家经常会以肉类质量安全问题为由,将我国猪肉等肉类产品拒之门外。
“屠宰是肉类消费的第一道环节,但全国却没有一部畜禽屠宰行业的法律。”冯平指出,通过立法对屠宰行业予以规范,可以借鉴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肉品安全责任保障、风险评估、预警、危机及事故处理等制度,从而在生产环节保证食品的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