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突破纯水机行业瓶颈

[2011/9/22]

  纯水机,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反渗透过滤技术作为核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过滤效果最彻底、使用最安全、应用最为广泛的水质净化装置。纯水机安装方便,机型小巧,不占用大的空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可以在厨下装上一台,而且经纯水机处理的水,卫生指标与口感和消费者广泛使用的桶装水无异,2003年,纯水机自欧美进入中国市场,曾经颇受媒体和业内人士推崇,并被寄予能引领第三次饮水革命的厚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风靡欧美日韩,被媒体和专家看好的健康宠儿,在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后,却身陷尴尬的境地,产销量曾一度停滞不前,消费者评价喜忧参半,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纯水机因为其过滤工艺比较复杂,纯水机的核心部件是反渗透膜(也叫RO膜),反渗透膜的过滤精度特别高,原水在经过预处理后通过RO膜过滤出来的水便获得我们俗称的“纯净水”,RO膜的孔径非常小,只有万分之一微米,极易堵塞,所以RO膜在过滤水的同时需要同步耗费大量的原水对膜进行冲刷,以防止可溶性固体在RO膜内沉淀造成膜片堵塞,根据膜的设计要求,每过滤出一份纯净水,至少要耗费3份自来水对膜片进行冲刷,这就是所谓的“废水比”,即1:3,但“废水比”并不是固定的,1:3的前提是水温在20-45摄氏度,如果水温低于20度“废水比”会更高,当水温低于8摄氏度时废水比会高达1:8,也就是每喝一杯纯净水会产生8杯废水。由于厨房空间有限,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大量的废水,因此大都直接排入下水道了,其实所谓废水,并不是“废物”,废水由于已经经过了前置两道滤芯的预处理,其卫生指标要优于自来水,而我国的家庭排水管道不像欧美国家会进行分质处理,实行循环净化重复利用,将“废水”排入下水道,其实就是白白浪费自来水。中国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很多城市自来水供应异常紧张,按每户家庭每个月使用2吨净化水计,一个月将产生6-16吨废水,每年将产生100吨以上的“废水”,在倡导环保节能生活方式的今天,这么严重的浪费现象自然会遭受大多数消费者的抵触,于是,很多不良的经营者恶意隐瞒纯水机费水的缺陷,在销售安装纯水机的时候没有尽到告知义务,于是消费纠纷层出不穷。经媒体曝光后,纯水机,这个在欧美市场颇受消费者欢迎给人们带来健康饮水的高科技设备,也被扣上上了一顶沉重而又尴尬的帽子---废水机。

  面对越来越响亮的媒体质疑的声音,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纯水机市场是在羞羞答答中走过了缓步前行的七八年时间,一方面,民众对健康、安全、方便的饮水追求与日俱增,桶装水在完成他的过渡性使命后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另一方面,就目前科学水平而言纯水机应该是最为经济,最为实用、最为可靠的水质终端净化装置,但是废水问题牵动这每一个环保人士和消费者的敏感神经,于是,市场上曾一度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节水型纯水机”:如脉冲节水纯水机,废水回收利用型纯水机、无废水纯水机、废水循环利用纯水机,但是这些企业的节水和废水回收技术均不成熟,如采用脉冲式的节水型纯水机,因为压力过大和静止沉淀的原因导致RO膜寿命急剧缩短,特别是在水质差的地区RO膜的寿命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废水回收利用纯水机,虽然可以杜绝水资源浪费,但由于废水太多,不方便储存,实用性能极差,至于无废水和废水循环利用行纯水机更是忽略了膜的设计原理,不但大大缩短了膜的寿命,而且脱盐率低,无异于饮鸩止渴。这些所谓的节水型纯水、无废水纯水机和废水利用型纯水机大都是昙花一现,被严俊的市场所抛弃,由此可见,废水问题,确实是掐住了纯水机发展的脖子。

  科研人员经过历时多年的研究实验认为,要生产无废水的纯水机是违背科学原理的,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经过严格的测算,通过改变对膜的冲洗方式来实现降低废水的排放的比例是可行的,但是不管冲洗模式如何改变,都必须解决脉冲排放法遇到的同样问题,那就是RO膜液态静止问题、膜压力往复升降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如何能实现调控问题,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水质差异非常大,在很多南方城市,自来水TDS值只有七八十,到了宁夏等西北部地区,TDS值则上升到1000多,这么大的差异,用一个废水比例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提出了智能调节冲洗模式的概念,也就是通过监控装置监控原水原水TDS值,纯水机根据原水TDS值自动调节冲洗模式,这样不但解决了废水过多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同质也解决了水质TDS超标地区废水排放不及时产生堵膜的问题,2010年2月,正式将首批200台废水智能定值排放纯水机分发给全国代理商试用,经过一年的测试,证明该技术是可行的、成熟的,以原水500作为中间值,原水500前提下,废水比约为1:1,最低至1:0.5,最高至1:1.5。同时,由于降低了废水的比例,结合废水回收并优先利用专利,做到了储存使用都方便的双重效果,真正做到了废水零排放,随着新技术产品的大面积投放,业内人士预测,智能节水和智能回收优先利用技术,真正折断了这把了扼杀纯水机发展的利剑,将会为行业发展带来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突破。